股票发行制度是指发行人在申请发行股票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程序化的规范,具体而言,表现在发行监管制度、发行方式与发行定价等方面。
改革
健全的股票发行制度是股份制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证券市场建设的基础环节。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在短短的10年中几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审批方式看,由特许方式转变到审核加额度管理方式,再转变到现在的审核方式。从发行方式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限量发行认股证,然后采取抽签的办法确定中签号码。这种方式造成了排队购买认股证和倒卖认股证的问题,很快被废止。
(2)无限量发行
认股证,消除了排队购买认股证的现象,但使认购成本增加。以最先采取这种方式的
青岛啤酒股票为例,其
溢价发行价格为6.38元,但由于
中签率太低,使
发行成本高达6.39元,两者相加,使
原始股的实际购买价格达到12.77元,而同时向香港发行的H股
股票价格仅为港币3.836元。
(3)采取专项
定期存款方式。如青岛海尔“存款模式”,在规定时间内无限量发售专项定期存款单,面额500元,1年期,利率10.98%,中签存单可买500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7.38元,另加手续费0.6元,中签率18.98%,共
吸收存款2.63亿元。又如万国承销的
济南轻骑股票,在全国首次以全额保证金定期
特种存款方式发行新股,每份记名存单面额3 340元,期限6个月,每份中签可以购买500股,发行价6.68元。中签率为100%,发售成本仅0.34元,创最低纪录。
(4)上网发行。其一是
股票投资者用自己资金账户上的资金全额认购,资金冻结4个交易日,中签的资金转为股票,其余资金解冻;其二是按投资者所购买的股票金额进行
配售,每1万元可享有一个认购号,中签的再用现金购买
新股。
(5)在网下向
机构投资者进行市场竞价认购,如
首钢股份、宝钢股份等,就是先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然后再以此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股份。
中国证监会10日公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
询价制度将于2005年1月1日施行。
询价对象是指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和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其他经证监会认可的
机构投资者。询价分为
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发行人及其
保荐机构应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通过
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不少于20家询价对象进行初步询价,并根据询价对象的报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及相应的
市盈率区间。公开发行股数在4亿股(含4亿股)以上的,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应不少于50家。向询价对象
配售股票的比例为: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不超过20%;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不超过50%。
询价对象应承诺将累计投标询价获配的股票锁定3个月以上。
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的进步是众所周知的,但目前仍有不少问题,如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的完善、
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
一级市场被大机构所控制等等。
今后我国股票的发行制度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主要设想是:
1.在完善核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向
注册制演进。1999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了将实行
核准制,这相对于原有的额度制和审批制来说是个进步。但现行的核准制仍有许多问题,如过分强调人为因素,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实质性的加强等。今后,发行制度的改革应继续向注册制的方向演进,强化市场准入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强化中介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强化
信息披露的公开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2.
股票发行价格的定价机制市场化。目前,
新股定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
二级市场挂钩,但价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发行公司与
主承销商协议的结果,广大投资者的作用还很弱。只有让价格真正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使证券市场发挥其
价格发现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发行公司、
承销商和投资者各方的利益,消除当前证券
一级市场稳赚不赔、聚集大量认购资金的怪现象。
3.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与权力。政府的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逐步退出发行审批领域,把各种审批权力交由市场来完成。这样既可以提高
配置效率,降低
企业筹资成本,也可以克服政府介入所带来的权力腐败。政府淡出市场后,对市场组织和监督将主要由成熟的中介机构来完成,因而它们的作用和责任应不断加强。
4.加强对
股票发行的
信息披露的监管。对于首次发行的上市公司来说,提高其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客观准确地预测其盈利水平,这是市场和投资者发现其市场价格的现实基础。现实的情况是,对发行公司的过度“包装”比比皆是,股票发行只是为了“
圈钱”,完全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对这种恶劣的行为一定要坚决查处并杜绝。
种类
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三种,即审批制、
核准制和注册制,每一种发行监管制度都对应一定的市场发展状况。在市场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股票发行制度也应该逐渐地改变,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其中审批制是完全计划发行的模式,核准制是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的中间形式,注册制则是目前成熟股票市场普遍采用的发行制度。
审批制是一国在股票市场的发展初期,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稳定和平衡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采用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分配股票发行的指标和额度,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指标推荐企业发行股票的一种发行制度。公司发行股票的首要条件是取得指标和额度,也就是说,如果取得了政府给予的指标和额度,就等于取得了政府的保荐,股票发行仅仅是走个过场。因此,审批制下公司发行股票的竞争焦点主要是争夺
股票发行指标和额度。证券监管部门凭借行政权力行使实质性审批职能,
证券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无法保证发行公司不通过虚假包装甚至伪装、做账达标等方式达到发行股票的目的。
注册制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熟股票市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发行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公布股票发行的必要条件,只要达到所公布条件要求的企业即可发行股票。发行人申请发行股票时,必须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
证券监管机构申报。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合规性的
形式审查,而将发行公司的质量留给
证券中介机构来判断和决定。这种股票发行制度对发行人、证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要求都比较高。
核准制则是介于注册制和审批制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一方面取消了政府的指标和额度管理,并引进证券中介机构的责任,判断企业是否达到股票发行的条件;另一方面
证券监管机构同时对股票发行的合规性和适销性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有权否决股票发行的申请。在核准制下,发行人在申请发行股票时,不仅要充分公开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必要条件,证券监管机构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股票发行申请。证券监管机构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进行审查,还对发行人的营业性质、财力、素质、发展前景、发行数量和发行价格等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据此作出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价值判断和是否核准申请的决定。下表比较了审批制、
核准制和
注册制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