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分前体部(
头胸部)和腹部,前体部被以头胸甲,腹部最后有尾刺。头胸甲有
中央眼和成对的
复眼(有时退化)。前体部有6对
附肢,在口的周围。第1对在口前,为
螯肢,由3或4节构成,螯状。
步足5对,基节内侧扩大为颚基。第7节(末胸节)具雏形
附肢,称为唇状瓣。腹部
体节愈合或分离,一般为5、6节或更多(13)节不等。
腹肢6对,第1腹肢(在第8节上),为生殖厣,其下为
生殖孔;其余5对腹肢平扁,双枝型,内肢小,外肢宽阔,后面具书状鳃。消化器官有强大的嗉囊和肠盲囊。以小动物为食,
雌雄异形。
本纲为残遗动物,约有120化石种,现存种类不多,仅一目即剑尾目(Xiphosurida }、一科即鲎科(Limulidae ) ,3属即美洲鲎属(Limalus ),鲎属(Tachypleus)和蝎鲎属( Carcinoscorpius ),共4-5种,其中三刺鳖(东方鳖、中国鲎、日本鲎) ( Tachypleus triderttatus)分布较广,从南海东西两侧浅海开始,东侧包括加里曼岛北端与菲律滨群岛沿海,西侧指越南沿海,向北顺我国南海与东海,直达日本群岛西南浅海;我国浙江以南浅海都产。这种堂棕褐色,头胸部宽约200mm,腹部侧缘刺雌体前3个细长,后3个颇短;雄体6个都细长。雄体第二对步足无小钳,末节为小钩。
一些学者倾向将肢口纲分拆成两个纲,即板足鲎类及剑尾类。①
广鳍目。栖于淡水水域或海洋中,或水陆两栖,
板足鲎最大体长近3米,腹部前部有
附肢,后部无附肢,全部为化石种。②
剑尾目。为海产、底栖,大多数种已绝灭,现存3属4种,被称为活化石。常见种为
中国鲎。这是由肢口纲被认为是
并系群,其中的剑尾类较为接近
蛛形纲,组合成为Metastomata 或Cryptopneustida。不过这种分类并非受到广泛接纳。
本纲动物生活浅海海底,或爬行,或腹面向上仰泳,也可钻人泥砂内。以蠕虫和壳薄的螺蚌等为食;摄食时,先用步足的小钳夹住食物,随即转送到领基之间嚼碎,最后借鳌肢送人口中。成体平时在离潮间带数km或数10km外的较深处活动,到春夏之交的生殖季节,就迁入潮间带交配,雄体爬在雌体背上,双双游泳。随后雌体就在滩涂泥砂内掘穴,准备产卵;这时雄体守候在近旁。雌体多在新月或满月之夜产卵,雄体随即排精于卵上,使之受精。产卵洞穴分布在海湾或河日大潮高潮线之下的宽广海滩上,以便受精卵接受雨水的冲洗和烈日的照射。间接发育;受精卵约经数周,多在夜晚孵出三叶幼体(trilobite larva)。幼体长4 mm,十分近似三叶虫的幼体,无尾剑,营浮游生活,利用体内储存的卵黄为营养,不摄食外物,蜕皮一次后,变为二龄三叶幼体,出现较短的尾剑,并开始摄食,不久沉入水底,再蜕皮一次,便成幼宣。两期三叶幼体经历的时间不长,约一周左右。幼鳖随后逐渐离开潮间带而迁到较深的海域。约10年成熟,成体可存活数年。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