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亦不少见。病原体为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可达30%。
病因
感染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所致。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
临床表现
1、发热
热度不一,可呈高热、中等度热或低热,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2~3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常达39°C左右,持续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2、咳嗽
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一般于病后2~3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带血丝,少数病例可类似百日咳样阵咳,可持续1~4周。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甚至全无。少数可闻及干、湿啰音,但多很快消失,故体征与剧咳及发热等临床症状不一致,为本病特点之一。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比年长儿多。
3、其他系统表现
大约25%的 MP 肺炎患儿出现
皮疹、血管栓塞、溶血性贫血、
脑膜炎、
心肌炎、肝大和肝功能障碍、肾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常发生在起病2天至数周,也有一些患儿肺外表现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有报道,对
大环内酯类耐药的 MP 感染更易有其他系统表现。
4、重症表现
MP肺炎重症病例可合并胸腔积液和肺不张,也可发生纵隔积气和
气胸、坏死性肺炎等。少数患儿表现危重,发展迅速,可出现呼吸窘迫,甚至需要呼吸机支持或体外膜肺支持,可导致死亡。
临床上,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天及以上,临床征象加重、仍持续发热、肺部影像学加重者,可考虑为难治性MP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reumoniae pneumonia, RMPP)。RMPP年长儿多见,病情较重,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长,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胸部影像学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肺部病灶范围扩大、密度增高、胸腔积液,甚至有坏死性肺炎和肺脓肿。RMPP容易累及其他系统,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为肺部X线改变。特点为:①
支气管肺炎;②
间质性肺炎;③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似
大叶性肺炎改变;④肺门阴影增浓。上述改变可相互转化,有时一处消散,而另一处又出现新的病变,即所谓游走性浸润;有时呈薄薄的云雾状浸润影。亦可有胸腔积液。
体征轻而X线改变明显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又一特点。
2、其他病原学检查
①冷凝集试验:≥1:32 为阳性标准,该试验为非特异性,可作为过筛实验;②特异性诊断:包括MP分批培养或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测定。临床上常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MP的IgM和IgG混合抗体,单次MP抗体滴度≥1:160 可作为诊断 MP近期或急性感染的参考。恢复期和急性期MP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时,可确诊为 MP感染;
基因探针及
PCR 技术检测MP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应避免发生污染。
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室内空气要流通,以温度18~20℃、湿度60%为宜。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重症患儿进食困难,可给予肠道外营养。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适当的液体补充还有助于气道的湿化。但要注意输液速度,过快可加重心脏负担。
2、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者给予药物降温,如口服
对乙酰氨基酚或
布洛芬;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2)氧疗: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发绀或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时需吸氧,多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的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新生儿或婴幼儿可用面罩、氧帐、鼻塞给氧,面罩给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60%。
(3)气道管理: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气道的湿化非常重要,有利于痰液的排出。雾化吸入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水肿。
3、抗感染治疗
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
阿奇霉素、
红霉素及
罗红霉素。用药一般用至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3~5天。MP 肺炎疗程平均10~14天,个别严重者可适当延长。
预防
增强体质,减少被动吸烟,室内通风,积极防治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等,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