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脱垂
疾病名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消瘦、轻度贫血,上腹部可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本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与高度活动的胃黏膜皱襞和先天性胃皱襞肥大有关;后者多继发于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黏膜下水肿。本病常见于3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
病因
胃、十二指肠发生炎症或其他病变时,胃黏膜水肿,黏膜及黏膜下层增生,黏膜下结缔组织松弛,胃黏膜移动度增大;同时胃、十二指肠蠕动功能紊乱,如胃窦蠕动增强,则黏膜皱襞很容易被送入幽门,形成胃黏膜脱垂。一切能引起胃剧烈蠕动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烟酒、咖啡等均为本病的常见诱因。多数患者常合并胃及十二指肠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无明显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可在进食后诱发,常呈阵发性疼痛,也可为烧灼痛、不规则的胀痛或刺痛等,一般无放射痛。常常伴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时疼痛的出现也常与体位有关,右侧卧位时疼痛易发生,有人认为此点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当脱垂的黏膜阻塞幽门管而发生嵌顿或狭窄时,则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胃黏膜脱垂中是较为常见的,多数为少量的出血,少数则可引发大出血,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可由脱垂的黏膜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也可由脱垂的黏膜嵌顿而引起。同时因常伴有胃和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故出血的原因有时难以区别,确诊有赖于内镜检查。
发生率非常低,多数患者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呕吐可在进食后发生,常有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4.体征
患者有消瘦、轻度贫血,上腹部可有轻压痛。当黏膜嵌顿入幽门管时,可见胃型或胃蠕动波,在上腹部可触及质软的包块,上腹部可有振水音
检查
检查时可见胃窦黏膜正常或呈点状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点状出血、糜烂或浅表的溃疡。当胃窦收缩时,黏膜皱襞非常明显,可形成菊花状,掩盖幽门口,当胃窦松弛时,可见到脱入十二指肠的皱襞经幽门管向胃腔内反涌过来。
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的重要依据,但是X线表现多样,而且常为一过性,在右前斜卧位检查时,阳性发现率较高。
鉴别诊断
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胃息肉、十二指肠壶腹部息肉
胃息肉脱入十二指肠壶腹部时,其X线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胃息肉、十二指肠壶腹部息肉所形成的充盈缺损位置不固定,阴影的形状一致,同时在球部充盈缺损消失时的情况下,在胃内可出现胃息肉的X线征象。内镜检查可确立诊断。
临床上其疼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与体位无关。X线检查可见到龛影。内镜检查可帮助确立诊断。
X线表现在球基底部形成明显的压迹,但压迹边缘整齐,幽门管变窄而且延长,在球部看不到脱垂黏膜纹。
4.幽门前区癌
若其侵犯十二指肠基底部时,X线表现可有球基底部的充盈缺损,但此充盈缺损持久存在,边缘不整,黏膜纹消失,同时内镜可帮助确诊。
并发症
1.并发胃炎
在胃黏膜脱垂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时存在慢性胃炎,故应先治疗慢性胃炎,减少导致胃黏膜脱垂的因素。
在胃黏膜脱垂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故应治疗消化性溃疡,减少其致病因素。首先应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如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物、H2 受体拮抗药丙谷胺前列腺素E2 的合成剂及奥美拉唑等,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的药物。
在胃黏膜脱垂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因此也要积极治疗。
治疗
本病以内科治疗为主,但并无特效药。注意饮食,少吃多餐,戒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体位,采用左侧卧位,尽量避免右侧卧位;可给予镇静药和抗胆碱能类药物,以抑制过强的胃蠕动,以减少脱垂机会,应尽量避免使用促胃动力药,以免加重黏膜脱垂。有幽门梗阻者应禁食、胃肠减压,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伴有胃炎、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而内科保守治疗失败时,需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2.胃镜下治疗
微波治疗, 高频电刀切除法治疗。
3.手术治疗
严重及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伴有持续性呕吐或剧烈上腹疼痛,经内科治疗无效,怀疑癌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至于手术种类,目前认为以胃远端切除术及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疗效最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28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