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
锦葵科胖大海属植物
胖大海(学名:Scaphium wallichii (Wall. ex G. Don) Schott & Endl.)是锦葵科、胖大海属落叶乔木。树皮粗糙而略具条纹。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成椭四状披针形,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或几近截形,全缘。花杂性同株,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瓣星星状伸张。蓇葖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种子梭形或倒卵形,深黑褐色,表面具皱纹。
植物学史
来源考证
胖大海以水泡之,层层胀大而发胖,故有胖大海之名。
现存古籍中,最早记载胖大海的是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该书对胖大海药材的形态、产地记载甚详,对其药性和药效也有中肯的论述。《本草纲目拾遗》云:“胖大海出安南大洞山,产至阴之地,其性纯阴,故能治六经之火,土人名日安南子,又名大洞果,形似干青果,皮色黑黄,起皱纹,以水泡之,层层胀大如浮藻然。”又据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30年)记载:“大海子以安南新州为好,西贯次之,暹罗会安又次之,石功出者最次。……味甘淡,性凉,治火闭痘,服之立起,并一切热症。”
日人白井光大郎《本草学论考》第二册(1934年)称胖大海为莫大海,云自中国输入,又名都夷香,邋罗方言音译为“蓬蓬奈”。又K.R.Kirtikar & B.D.Basu《印度药用植物》(Indian Medicinal Plants,2nd edit.1933,1980年重版)指出胖大海的中国名为“Ta Hai”(大海),泰国名叫“Bungtalae”,其音译与日人白井光大郎所称“蓬蓬奈”相同。
1979年,刘继孟等在《植物分类学报》发表《胖大海原植物学名考》一文,云“胖大海在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已传入中国”。此说缺乏可靠的文献根据。因他们引证的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739年),因他们引证的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739年),估计在宋代前后已经失传,后人见不到其原著。且刘继孟等所用的胖大海的拉丁学名(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也嫌过时了,已被现代学者当作异名来处理,换过另一个拉丁学名了。
据《药材学》(1960年)记载:“进口胖大海的商品有新洲子(马来半岛产)、暹罗子(泰国产)、安南子(越南产)”。新洲子种子长椭圆形,颗粒大,体质坚实,种脐歪斜,外皮皱纹细密,色褐黄微青品质较好;安南子种子多卵圆形或近球形,颗粒小,外皮皱纹粗而疏,色黑褐,体质松而易碎,品质较次。马来半岛产的新洲子疑似来源于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越南产的安南子疑似来源于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由此可见,中国历代进口的胖大海可能不完全是同一种植物,而是近缘的几种植物。
拉丁学名
胖大海的拉丁学名,在中国历来的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如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年),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1977年)和胡秀英《中国药材名录》(1980),都把胖大海的学名定为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即鉴定为梧桐科苹婆属的一个种。但当刘继孟等的《胖大海原植物学名考》一文发表后,就有人跟着把胖大海的拉丁学名改为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并把原来的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改称为圆粒苹婆,排除在胖大海之外。他们认为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的“种子椭圆形,似橄榄,表面皱纹粗,较稀疏面色淡”。Sterculia scaphigcra Wall.的“种子近球形,表皮皱纹较紧密面色暗”。是以种子形态为主要依据。
由于植物系统分类不断发展,中国国内外的一些植物分类学家都认为,胖大海等数种植物应当从梧桐科苹婆属(Sterculia)中分出,恢复胖大海属(Scaphium),而胖大海属早在1832年已经发表,正式成立。
徐祥浩等(1987年)认为,历史上把几种近缘种的种子都叫做胖大海来药用;习惯于把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叫做胖大海,而且它又是胖大海属的模式种,过去已经用开了,就不要随便改变,由于它的种子通常较圆,因此可把这种叫做圆粒胖大海。且因胖大海属的属名已经恢复,所以把圆粒胖大海的学名改正为Scaphium wallichii Schott&Endl.(异名为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另一种胖大海可称长粒胖大海(Scaphium lychnophorum Pierre,异名为Sterculia lychnophora Hance)。
据《植物智》网站2024年显示,胖大海的拉丁学名为Scaphium wallichii (Wall. ex G. Don) Schott & Endl.,异名有Scaphium macropodum和Scaphium scaphigerum。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30-40米。树皮粗糙而略具条纹。叶互生;叶柄长5-15厘米;叶片革质,卵形成椭四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6-14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或几近截形,全缘,光滑无毛。
花杂性同株,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宿存,裂片披针形;花瓣星星状伸张;雄花雄蕊10-15,罕至30,花药花丝均具疏柔毛,不育心皮被短绒毛;雌花雌蕊1,子房为5个被短绒毛的心皮组成,具1 细长纤弱的子房柄,柱头2-5裂,退化雄蕊为一簇无柄花药。蓇葖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18-24厘米,基部宽5-6厘米,呈船形,在成熟之前裂开;最初被疏柔毛,旋脱落。种子梭形或倒卵形,长18-25毫米,直径12毫米,深黑褐色,表面具皱纹;子叶大,长12毫米,宽10毫米,半圆形,胚乳丰富。
近种区别
胖大海与长粒胖大海(Scaphium lychnophorum (Hance) Pierre)近似,胖大海的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叶的基部浑圆或钝形。长粒胖大海叶长卵圆形或略呈三角状卵形,常有三浅裂、叶的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种子较长如橄榄。
生长环境
分布区多生长在低山丘陵中下坡和台地。胖大海喜温热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24℃,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4℃,绝对最低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1 200-2 400℃,相对湿度为80%。抗寒抗早能力差,反应敏感。胖大海属阳性树种,幼龄稍耐阴,壮龄喜光。喜微酸性至酸性土壤,在砂岩、页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土中都能正常生长,以土层深厚的环境生长较好。在坚实瘠薄、多石砾的地方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胖大海原产于印度(阿萨姆邦)、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等地有栽培。
繁殖方法
采种:胖大海于4-6月果熟,核果熟时呈褐色,从开裂的果实上采集成熟的种子,晒干贮藏备用。每千克种子220-330粒,种子千粒重3000-4500克,发芽率为70%左右。
育苗:播种前,将种子用50℃温水浸24小时(自然冷却),然后取出播种。采用条点播,条距30厘米,粒距10厘米,覆土厚2-3厘米,盖草保湿。半月后发芽出土,加强肥水管理,冬季出现降霜的地区,要做好防寒工作。1年生苗高70厘米,地径1.2厘米,可出圃栽植。
栽培技术
栽植:平缓地宜全垦;山地宜选山腰中下部,进行梯级整地,然后挖80厘米×80 厘米×45厘米的植穴,施足有机肥做基肥。栽植密度为3.3米×(3.3-4)米,每667平方米植42-60株。实行林农间种,可种大豆、落花生、绿豆、木薯等,也可种药材砂仁、巴戟天等。
管理:植后每年夏季和秋季各进行中耕除草施肥 1-2次,并注意修剪整形,促进快长早结实。开花期和结果期要重施磷肥和钾肥,采用开环沟施放肥料。在生长过程中注意病虫害防治。
主要价值
种子入药;味甘淡,性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治干咳无痰,喉痛,音哑,骨蒸内热,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疮漏管。
植物毒性
胖大海具一定毒性,其果仁可引起动物呼吸困难、肺充血水肿、运动失调。逸菲报道其镇痛作用可能导致神经性抑制。临床应用发现,极少数患者对胖大海过敏,甚至可致命。由0.4%胖大海、4.5%茶叶、0.1%甘草及一定量蔗糖泡制的胖大海凉茶不会致突变,也无急性毒性。
参考资料
胖大海 Scaphium wallichii.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8:4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