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战争
1419年爆发的战争
捷克农民战争又称胡斯战争(胡司之战),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战争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胡司)的宗教改革为旗帜,以胡斯党人为领导,所以称胡斯战争。
简介
历史性质
虽然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较晚(约9世纪末),但工业发展很快,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革、粮食、银、麻布等。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但是,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圣杯派)和激进派(塔博尔派)。圣杯派联系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他们只提出改革教会的要求。塔博尔派(因塔博尔城而得名,是胡斯党人民主阵营的中心)由农民、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小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组成,他们要求铲除封建制度。
战争性质
截至1419年,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性质。欧洲反动势力曾组织过5次对捷克的十字军东征。当时捷克已建立一支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对受过专门训练的德意志职业骑士军作战,必须建立一支新式的塔博尔派军队。塔博尔派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配备一部分骑兵和炮兵。军队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执行塔博尔派军队总司令扬·杰士卡于1423年制定的条令。这个条令是后来各种条令的范本。全军官兵士气高昂,自觉履行军人职责,富有民族自豪感,这是所有封建军队无法比拟的。塔博尔派军队的这些特点要求制定组织和实施战斗的新原则,给军事学术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进步内容。
战术单位
塔博尔派军队最早使用的战术单位是战车,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装备有火门枪和炮)、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用农民的链枷作战)、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驭手负责驾驭马匹和到宿营地后联结战车。战车由车长指挥。战车编为十车队,由十车长指挥,数个十车队合编为1个“战车队”,亦配有指挥官。所有的战车统由“战车盖特曼”指挥。步兵编为五十人队,配有五十人长。百人长指挥数个五十人队,步兵盖特曼统率所有步兵。胡斯党人的骑兵比骑士骑兵装备轻、机动性强,其任务是:侦察、行军警戒、实施反冲击和追击溃逃之敌。骑兵通常编为总司令直接掌握的快速预备队。炮兵分为野战炮兵和攻城炮兵。野炮有发射石弹的短炮管榴弹炮和固定在木制炮架上、发射石弹和铁弹的长炮管“长骨架”炮。5辆战车配1门野炮。口径850毫米、射程200—500米的臼炮(每个战车队配1门)是主要攻城火器。野战部队总兵力为4000—8000人。在一些大规模战役中,野战部队人数增加很多。如在1431年的多马日利采战役中,集结步兵、骑兵,5000人,战车约3000辆和火炮600余门。胡斯党人军队的行军序列分前卫、主力和后卫。行军中,为保障军队前进,指派了修路队和架桥队。根据情况变换战斗队形时,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战车工事(见奉堡)把战车彼此联结起来。火炮配置在战车之间,步骑兵配置在工事之内。战车掩护官兵免受那些下马作战的重装骑兵的袭击。胡斯军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能在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进行战斗。胡斯军非常重视利用地形地物,多采用进攻战术。胡斯党军坚决追歼溃退之敌,这与那些打了胜仗即行大肆抢劫的封建军队不同。胡斯军制定了详尽的反冲击战术。战车工事的两翼通常以天然屏障为依托,居高临下进行配置。首先,用炮火(包括齐射)杀伤敌人,尔后,使用轻火器和弩弓,在白刃战中主要靠链枷手和长矛手。
起因
德国移民
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封建主贪婪的目光和野心。12—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侣。这些教士和僧侣很快把持了捷克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广占土地,几乎达捷克耕地的一半。与此同时,教会为巩固和扩大势力,从德国招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土地,役使捷克农民和来自德国的移民。捷克国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也让大批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并许可建立各种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德国人大量移民的结果,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他们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结,共同剥削捷克人民。农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使他们“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
天主教会
当时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作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年)。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德国贵族
他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1414年,胡斯被召参加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被教会逮捕,于1415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以异端罪名把他焚死。皇帝西吉斯孟德在胡斯赴会时,曾答应保证安全,但这时却坐视不救。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康斯坦茨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经过
胡斯战争拥有一支以塔博尔派为核心的常备军,其军队主力是步兵,也有骑兵和炮兵。基本战术单位是战车,数十个车组编为一个“战车队”。步兵、骑兵与之协同作战,炮兵拥有野炮和攻城炮,野战部队总人数为4000—8000人。战斗序列包括前卫部队、主力和后卫部队。火炮布置在战车中间,步兵和骑兵隐蔽在工事内,战车保护士兵不受那些在有利情况下下马作战的重骑兵的袭击。胡斯党人军队的战术多半是进攻行动。主要战役发生在以下几个地方︰在苏多麦尔日(1420年),400名胡斯党人击退了2000名国王骑兵部队。
1420年,在维特科夫山,由杰士卡率领的部队,给西吉斯孟德一世皇帝率领的捷克第一次十字军远征部队以迎头痛击。1422年,在库特纳-戈拉和涅梅茨卡-布罗德附近,第二次十字军远征部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1426年,在乌斯提附近,塔博尔派2.5万人击败了十字军骑士部队7万人(第三次十字军远征部队的主力);在塔霍夫(1427年)和多马什里茨(1431年)附近,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远征被击退。胡斯战争的影响波及德国,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震动。30年代初,捷克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胡斯党人分裂为圣杯派(温和派)和塔博尔派(激进派)。经济和政治上较稳固的圣杯派开始与封建天主教阵营勾结。贫民革命军成了圣杯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市民阶级和贵族公开背叛人民,其力量已占3倍优势,遂于1434年的利帕内会战中打败塔博尔派。至此,胡斯战争结束。
胡斯战争主要战役发生地区:苏多梅日(1420),400名胡斯党人击退了2000名国王骑兵部队(这里首次使用战车工事),维特科夫山(1420),日什卡率部队迎头痛击由西格蒙德一世皇帝率领的对捷克进行第一次(罗马教皇宣布的)十字军远征部队;库特纳霍拉和德意志布罗德(1422),第二次十字军远征部队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乌斯季(1426),塔博尔派2.5万人击败十字军骑士部队7万人(第三次十字军远征部队的主力),塔霍夫(1427)和多马日利采(1431),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远征被击退。
结果
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捷克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和政治上稳固的圣杯派开始与封建天主教营垒勾结。贫民革命军已成圣杯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市民阶级和贵族公开背叛人民。圣杯派与封建天主教势力联合,兵力居3倍优势,遂于1434年利帕尼会战中打败了塔博尔派。至此,胡斯战争结束。胡斯战争给捷克带来了民族独立,但未解决国内矛盾。
战役影响
恩格斯指出︰胡斯革命运动“即捷克民族为反对德国贵族和德意志皇帝的最高权力而进行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农民战争”。胡斯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比英、法等国的农民起义具有更大的规模。它给德国在捷克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获得独立的政治地位,如皇帝承认胡斯教会的独立,外人不得干涉捷克的宗教事务。同时,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捷克一国的范围,胡斯和塔博尔派的思想传播到捷克邻近各国以及整个欧洲,促进了这些国家15、16世纪反封建斗争的高涨,推进了许多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如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16世纪初瑞士、法国、英国等宗教改革。
胡斯军在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方面有一定创新,比如︰首创车载兵和战车工事对付敌重装骑士骑兵;情况需要时,战车相互联结成各种战车工事,保护士兵不受重装骑士骑兵的袭击;在野战中大胆机动,勇猛进攻,并大量使用轻炮兵;集中使用兵力,重视各种协同动作等。这些在世界军事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
评析
政治的胜利
胡斯战争是捷克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以农民为主体的一方最终失败了,但就其政治意义而言,捷克并没有失败,毕竟它向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个目标大大地迈进了一步。经过近20年的战争,捷克民族保卫了自己的国家,用战争的方式争得了国家的统一,彻底摧垮了国内德国人的势力,解决了国家存在的形式问题,甚至解决了捷克语言和独创的捷克文化的存在问题。以上这些都是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以至发展,说明了捷克在政治上的胜利。
深远的影响
就整个世界历史来说,胡斯战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后期已经形成为欧洲各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极大障碍,它不但在意识形态上束缚着人的头脑,而且在各国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也竭力加以阻挠。捷克人民第一次用大规模的战争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全欧洲宗教改革的准备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6世纪宗教改革者身上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继承关系。马丁·路德在他活动的初期,经常把自己叫做扬·胡斯的继承者,他研究和翻译胡斯的著作,并在德国传播胡斯的思想。
因此,胡斯战争在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宗教性,第三点是以弱抗强,具有顽强的战斗性。
战争的艺术
在战争艺术和战略方面,胡斯军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他们拥有杰出的领袖,其中,杨·杰式卡和大普洛科普的名字已经登上世界军事艺术杰出活动家的万神殿。他们不但在战略上善于把军事和当时政治形势结合起来,而且根据社会条件和地理条件创造出崭新的战术。胡斯军首创的大车阵在对付重装骑士骑兵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种车阵战中每辆战车设1名指挥官,下辖18~20名士兵。每10辆战车编为一个战车队,所有战车队均由战车统领统一指挥。情况需要时,以战车相互联结成各种战车工事。此种工事通常配置在两翼有天然障碍的高地,火炮配置在战车工事中央,步兵和骑兵隐蔽在工事内,战车保护士兵不受重装骑兵的袭击,并在敌军接近时予以重创。此外,胡斯军善于在野战中大胆机动,勇猛进攻,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有利战场,集中使用兵力,重视各种协同作战等军事原则。在野战中大量使用轻炮兵也是军事史上的新发展。胡斯军之所以能在军事上有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们有卓越的才能,而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战士与骑士武装大不相同;与雇佣军队也不同。他们是对自己事业的正义性有深刻信念的起义者,因此他们能有空前的纪律和旺盛的士气。
基于以上诸原因,胡斯军取得苏多梅日采(1420年)、维特科夫山(1420年)、库特纳霍拉和涅梅茨凯W布罗德(1422年)、乌斯季(1426年)、塔霍夫(1427年)和多马日利采(1431年)等会战的胜利,打退十字军的5次征伐;在战争后期,胡斯军取得转战国外的胜利也离不开以上的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原因。
但塔波尔军最后军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因为农民没有明确而切实的纲领。经过长期战争已不堪重负,感到疲惫和厌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造成了胡期派各阶层的利益分歧极大,最后在内部的分裂和外敌的双重压力下失败。
虽然胡斯战争的胜负具有时代的局限,但在战争过程中进步力量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和智慧是永存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09:0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