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
中药名。为
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西南、西北各地呈半野生状态。具有
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功效。常用于
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小腹
冷痛,寒疝腹痛,
寒湿脚气。
1、治
小肠气攻刺:葫芦巴(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茴香炒紫,用
热酒沃,盖定,取酒调下。(《
仁斋直指方》
葫芦巴散)
2、膀胱气:葫芦巴、茴香子、
桃仁(
麸炒)各等分。半以酒
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
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谓下,与丸于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义》)
3、大人小儿小肠气,
蟠肠气,
奔豚气,
疝气,偏坠
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葫芦巴(炒)一斤,
吴茱萸(汤洗十次,炒)一斤,
川楝子(炒)十二两,
大巴戟(去心,炒)、
川乌(炮,去皮、脐)各一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
温酒吞下;小儿五丸,
茴香汤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葫芦巴丸)
4、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葫芦巴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
硫黄(研)各三分。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
盐汤下。(《圣济总录》葫芦巴丸)
5、一切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步行无力:葫芦巴四两(浸一宿),
破故纸四两(炒香)。上为细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烂研,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杨氏家藏方》葫芦巴丸)
2、盐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照
盐水炙法炒至鼓起,微具
焦斑,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本品形如胡芦巴,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偶见焦斑。略具香气,味微咸。
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主根深达土中80厘米,根系发达。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微被柔毛。
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全缘,膜质,基部与
叶柄相连,先端渐尖,
被毛;叶柄平展,长6-12毫米;小叶长倒卵形、卵形至长圆状
披针形,近等大,长15-4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上半部具
三角形尖齿,上面无毛,下面疏被柔毛,或秃净,
侧脉5-6对,不明显;顶生小叶具较长的
小叶柄。花无梗,1-2朵着生
叶腋,长13-18毫米;萼筒状,长7-8毫米,被长柔毛,
萼齿披针形,锥尖,与萼等长;花冠黄白色或淡黄色,基部稍呈堇青色,旗瓣长倒卵形,先端深凹,明显地比冀瓣和龙骨瓣长;子房线形,微被柔毛,
花柱短,柱头头状,
胚珠多数。荚果圆筒状,长7-12厘米,径4-5毫米,直或稍弯曲,无毛或微被柔毛,先端具细长喙,喙长约2厘米(包括子房上部不育部分),背缝增厚,表面有明显的纵长网纹,有种子10-20粒。种子长圆状卵形,长3-5毫米,宽2-3毫米,棕褐色,表面凹凸不平。花期4-7月,果期7-9月。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西南、西北各地呈半野生状态。生于田间、路旁。分布于
地中海东岸、
中东、
伊朗高原以至喜马拉雅地区。
本品略呈
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
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