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桑科波罗蜜属植物
胭脂(学名:Artocarpus tonkinensis A. Chev. ex Gagnep.)是桑科、波罗蜜属乔木,高达14-16米;树皮褐色,粗糙;小枝淡红褐色,叶革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具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有时先端有浅锯齿,表面无毛,背面密被微柔毛沿叶脉被微曲的短柔毛,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雌花序球形,聚花果近球形,成熟时黄色,干后红褐色,核果椭圆形,花期夏秋,果秋冬季。分布于中南半岛(越南北部、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至东南部)和贵州。生于海拔较低的山坡阳处。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4-16米;树皮褐色,粗糙;小枝淡红褐色,常被平伏短柔毛,毛通常平贴或卷曲。叶革质,椭圆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8-20厘米或更长,宽4-10厘米,先端具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有时先端有浅锯齿,表面无毛,背面密被微柔毛沿叶脉被微曲的短柔毛,侧脉6-9对,背面主脉及侧脉明显,干后紫红色,网脉浅褐色;叶柄长4-10毫米,微被柔毛;托叶锥形,脱落后有疤痕。
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1.5厘米,直径0.8-1.5厘米,总花梗短于花序;雄花花被2-3裂,边缘具纤毛,雄蕊1枚,花药椭圆形,苞片有柄,顶部盾状;雌花序球形,花柱伸出于盾形苞片外,花被片完全融合。聚花果近球形,直径达6.5厘米,成熟时黄色,干后红褐色,果柄长3-4厘米;核果椭圆形,长12-15毫米,直径9-12毫米。花期夏秋,果秋冬季。
生长环境
胭脂生于海拔较低(中国云南为400-800米)的山坡阳处。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陵山地。分布区为温热湿润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21-24℃,年降水量1500-2400毫米,能耐短期轻霜及绝对最低温-2.1℃。胭脂木属中性偏阳树种,幼树能耐阴,大树喜光。对土壤要求肥力中等的酸性土,于石灰土中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胭脂分布于中南半岛越南北部、柬埔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至东南部)和贵州
繁殖方法
采种:胭脂于6-7月果实陆续成熟,熟时果皮由青绿色变黄色,果肉变软。果实为浆果状聚花果,卵形,外表呈凹凸状,熟时果实自然脱落,果大如鸡蛋,内有种子10粒左右。果实摘下后,堆数天,待果肉充分软化,便处理掉果肉,用水轻搓洗净种子,勿伤种皮。种子忌晒,稍晾干用湿润沙藏或播于苗床催芽。出种率为5-6%,种子千粒重250-280克,发芽率为70-80%。
播种:果实采收时即可播种。采用条点播,条距30厘米,粒距7厘米,覆土厚3厘米,加盖草保湿。
栽培技术
定植:宜在早春雨后,气温回暖时栽植,密度为5米×(5-7)米,挖80厘米×80厘米×50厘米的植穴,施足腐熟有机肥做基肥。大苗宜带土团栽植,淋足定根水,设栅栏防人畜破坏。
抚育:1个月后发芽出土。苗木生长1个月,可进行间苗、补苗,无须遮阳,但冬有霜冻的地方,要注意防霜。平常要加强除草施肥,1年生苗高80厘米,可出圃栽植,若做“四旁”绿化用苗,宜培育2年生大苗,高1.5米以上者为佳。定植后每年抚育2-3次,结合施复合肥,并适当修剪,保持良好的树冠。
主要价值
观赏:胭脂枝叶浓绿,婆娑多姿,遮阳效果好。在中国南宁用做人行道绿化树,相当美观。在中国北热带地区可推广种植,宜与针叶树营造混交林,也可做城镇绿化树种,有很高的栽培价值。
食用:胭脂果酸甜,可生食。
经济:胭脂的木材坚硬,为良好硬木。木材与木波罗木材通称“桂木”,带重黄色,硬度适中,密度0.541克/厘米,纹理细致,花纹美观,易加工,适做高级家具、建筑、文具等用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4:3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