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指来自脉络膜
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通过Bruch膜的裂口而扩展,在Bruch膜与
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神经视网膜与
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之间增殖形成,许多累及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
复合体的疾病均可导致CNV的形成,又称视网膜下
新生血管。多见于黄斑部,因而损害
中心视力。本病已成为
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成人眼,特别是60岁以上者。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许多疾病过程都可影响
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
毛细血管,因而常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这些疾病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类:
视网膜下
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无自觉症状。随着其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
视物变形,出现中心或
旁中心暗点。症状反复发作者,黄斑部受到
严重破坏,造成
永久性视力障碍。在一般
眼底检查时,表现为渗出和出血。比较可靠的指征是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因出血位于色素上皮深面而呈暗红色、青灰色或棕灰色,边界比较清楚。如果出血穿破色素上皮达视网膜的
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即呈鲜红颜色。少数出血可穿破视网膜神经上皮而逸入玻璃体内。另一体征是类
脂质渗出的出现。在新生血管区可见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不同,其浆液较为混浊。病程较长的病例可出现囊样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迁延数月或数年逐渐稳定,由灰黄色的纤维
血管膜代替,以后可变成白色,最后形成一片视网膜
脉络膜萎缩区。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是检出脉络膜新生血管最有价值的方法。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即脉络膜期,可辨认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呈花边状或单车
轮状图形,或呈扇形向周边扩展。静脉期
荧光素从新生血管壁向外渗漏,形成局限性强荧光区。晚期荧光素从新生血管膜的边缘缓慢扩散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
(2)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成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被血液、混浊液体阻挡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或FFA上的隐匿性新生血管膜常可在ICGA中发现。
根据临床表现及典型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形态可以确定诊断,吲哚青绿
血管造影检查可提高
检出率。
目前尚无治疗特效药物。
吲哚美辛类药物对抑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长有一定疗效。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种病因,
合理使用抗生素配合
皮质激素,可减轻或消退
炎症反应。各种
维生素类药物可支持视网膜代谢。
光凝是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于封闭新生血管。适应于活动性的位于中心凹外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光凝后2周通过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眼,是否有浆液性或出血性剥离和渗漏。若有残余的渗漏或新生血管复发,需重复光凝治疗。若症状复发,或用
裂隙灯接触镜检查证实病变区有液体存在者,须重复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OCT复查,有指征时再做治疗。
治疗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
老年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多次PDT治疗可以封闭CNV,降低AMD引起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对视力无损害。
在
玻璃体手术中,在
视网膜前膜和后膜剥离与视网膜切开等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对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切除手术,取得了肯定的效果。此外,黄斑转位术也成功用于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