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臣(拼音:ché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竖立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表示了俯首屈从的意思。本义指奴仆。因为臣与君的关系如同奴仆与主子一样,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是官员面对君的自称。
文字源流
指事字。“臣”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图1-6),绝大多数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臣”本义指奴仆,奴仆服侍主人时,通常是俯首帖耳,不敢正视主人,因此用竖立的眼睛来代指奴仆。“臣”在甲骨文里,多是无眼珠的。发展到金文(图7、8)阶段,中间加了一点表示眼珠。也有一些字形是横向的眼睛,可能取意于负责监督的臣仆(图5、6)。臣或正写,或反写,表意相同。西周继承了商代结构与作风,只是横写的消失。战国时象形性弱化,线条化加强,大都带有潦草的隶意,如图9的眼珠被穿透,图10的平直眼眶带了钩,图11的眼眶缺少约四分之一,图12的圆眼珠变成三角形尖眼珠,图13的眼球已变成狭长的圆柱体,图15被繁化得失去所象,只有峄山刻石(图14)端庄方正,象形得体,隶意亦存,被《说文解字》收取为标准。于是以这一形体为基文,发展成隶书和楷书。
“臣”的本义作奴隶讲,例如《尚书·费誓》中所说的:“马牛其风,臣妾逋逃。”这里的“臣”是男奴的意思,“妾”是女奴的意思。古代的奴隶有很大部分是来自战俘,因此在古文中“臣”又指战俘,例如《礼记·少仪》中所记载的:“牛则执纼,马则执勒,皆右之;臣则左之。”意思是:送牛的牵着牛绳,送马的牵着马缰,都用右手;如果是送俘虏,就得用左手。由于“臣”作为奴隶、战俘是受管制的对象,要服务于主人,因此扩展引申就把国君所统治的民众百姓都称为臣,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所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相对而言的,“臣”又作为管制奴隶、百姓的一种职务,成为了一种官职名称,例如“钦差大臣”“权臣”等当中的“臣”都作这个意思讲。有这种官名的人逐渐又将其演变为一种自己对君主、对长者,甚至对别人的自称、谦称,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写的“臣本布衣”。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下】【臣部】植邻切(chén)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
说文解字注
【卷三下】【臣部】
“牵也”注:以曡(叠)韵释之。《春秋说》《广雅》皆曰:臣,坚也。《白虎通》曰:臣者,繵也。属志自坚固也。
“事君者”注:者各本作也,今正。
“象屈服之形”注:植邻切。十二部。按论语音义,𢘑植邻切,古臣字,陆时武后字未出也。武后埊𢘑二字见战国策,六朝俗字也。
广韵
植邻切,平真常 ‖臣声真2部(chén)
臣,伏也。男子贱称。《春秋说》曰:“正气为帝,闲气为臣。”《孝经说》曰:“臣者,坚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臣部】 臣;部外笔画:0
古文:𢘑
唐韵》植邻切。《集韵》《韵会》丞真切,并音辰。事人之称。《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白虎通》:臣者,缠也,励志自坚固也。《广韵》:伏也。仕于公曰臣,任于家曰仆。《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诗·小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又《前汉·王陵传》:陈平谢曰:主臣。注:文颖曰:惶恐之辞,犹今言死罪。晋灼曰:主,击也。臣,服也。言其击服。惶恐之辞。《通雅》:发语敬谢之辞,犹主在上,臣在下,自然敬恐也。
又姓。《奇姓通》:唐臣悦,著平陈纪。
又《韵补》叶音禅。《道藏歌》:跻景西那东,肆觐善因缘。常融无地官,皆是圣皇臣。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匚”2画,㇗(竖折)一笔写成。首笔横居上居中。框内两短竖上下对齐,都在竖中线右侧。“コ”居横中线部位,末笔㇗(竖折)从首笔横的左端起笔,连接两横笔的左端,下横段较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08:19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