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
医疗工具
芒针适应症颇多,主要用于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截瘫胃下垂子宫下垂脊髓空洞症阳萎精神病癫痫前列腺炎高血压支气管炎颈椎病等。
主要刺激区
芒针多用于体穴,亦偶用于耳穴。另外,还通常应用芒针特有穴和透穴。现将常用的体穴和刺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奇穴
(一)全知
定位:乳突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牖穴下方1寸。
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放平并略垫高。进针时,针尖指向第二、三颈椎之侧间隙,速刺入后,轻捻缓进,手法缓和,深度为1.5~2.5寸。感应以放射到上、下肢及至全身出现麻酸胀重为佳。
主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及脊髓空洞症等。
(二)肩背
定位:斜方肌上缘中部,肩井穴前1寸。
刺法:病人取侧卧位,针尖向后下方,相当于第二、三胸椎侧面部刺入,捻转慢进。深度3~4寸。感应为局部酸麻胀,并可向后背放射。
(三)子宫
定位:脐下4寸,旁开3寸。
刺法:仰卧,向会阴部斜刺,进针3~4寸。针感向会阴部及外生殖器放射。
主治:子宫脱垂,妇女不孕症
(四)胃上
定位:脐上2寸,旁开4寸。
刺法:仰卧,向脐中或天枢方向斜刺,进针2~4寸,针感向下腹部放射。
主治:胃下垂
二、透穴
(一)太阳透下关
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放平,针尖斜向下稍偏后方,刺入,缓慢送针,过颧骨弓,直达下关,深度2~3寸,感应以达到上齿龈酸为佳。
(二)迎香透下睛明
刺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针尖向上,由迎香穴进针,沿皮透刺至睛明穴下2分许。深度2寸,局部酸胀。
主治:鼻窦炎面神经麻痹等。
(三)天窗透人迎
刺法:病人仰卧或正坐,针尖由天窗穴刺入,向下平对人迎穴,轻捻缓进。注意勿刺伤颈动脉,进针1.5寸,局部有胀酸感。
(四)志室透命门
刺法:病人取侧卧位或正坐位,芒针从志室穴刺入,平透至命门穴,进针2.5~3寸,使针感放射至下肢。
(五)合谷透后溪
刺法:病人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屈肘前臂平放,略握拳,取合谷与三间中点进针,轻捻送针,穿过手掌,直达后溪,略作捻转加小提插,使酸麻感向指尖放散。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麻木及震颤。
(六)极泉肩髃
刺法:病人取仰卧位,举臂,于极泉穴下1寸进针,避开动脉,对准肩端缓缓送针,针深2~3寸,肩关节周围酸胀强烈,并有触电感放射至手指。
主治:颈椎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操作方法
芒针针具,其规格以28、30、32号粗细为主,长度多用3寸、4寸、5寸、6寸及8寸。选穴配穴宜少而精,有些病种只需一、二个穴位。在刺法上有直刺,多用于腹部及四肢肌肉丰盛处;斜刺,用于腰背部;平刺,多用于透穴;弯刺,用于某些穴位如天突等;以及透穴如太阳透下关等。一般操作如下。
一、进针:首先要求刺手和押手密切配合,刺手执针,使针尖抵近穴区皮肤,再放上押手。两手同时用力,刺捻结合,迅速进针,透过皮表,然后在两手配合下,轻捻缓进,送针至所需的深度。其中弯刺为芒针特有刺法,用于直刺或斜刺等均难以达到深度要求的穴位。弯刺法又称弯相刺法,是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情况而灵活掌握的。由于弯刺法是针体在穴位组织结构内暂时弯曲,故须选用新的质量好的针具,一般不留针,如需留针,则严格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
二、行针:芒针刺到一定深度后,为了加强得气感应,应如以运针。运针时采取押手与刺手灵巧配合;刺手以拇指对中、食指挟持针柄,前后小幅度快速捻转,而押手食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为扩大感应,提插范围可略大,动作宜配合默契,频而细,轻而柔,不要损伤脏器或引起病人不适感。
三、出针:芒针多不留针,透穴可适当留针3~15分钟。出针时,亦需刺手和押手配合,顺刺入之方向缓缓退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取针后,宜令病人在诊室内体息数分钟后离开,以防不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5:34
目录
概述
主要刺激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