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摇快船
民间竞技活动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流行于芦墟镇城司、白巨斗、苏家港、北芦墟、来秀桥、东玲、甘溪、尖田、北赵田等20多个村及与芦墟交界的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的农村。
历史沿革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根据分湖诗人沈昌眉《长公吟草》中的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和叶楚伧《古戌寒笳记》中的“龙船”记述,芦墟一带明代就有此项活动。
清乾隆、嘉庆年间郭频伽《灵芬馆诗集》中的《分湖欸乃歌》中也有描述:“窑港西漾锣鼓闹,纷纷注目碧波中”,并诗后自注:“谓摇快船也”。另徐江庵《话雨楼遗集》、柳树芳《胜溪竹枝词》中对芦墟摇快船亦有生动的描绘。
摇快船的出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有着密切关系。吴江分湖南岸芦墟草里村的“庄家圩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出刘猛将庙会时,除一般常见的各种仪仗和拜香、山歌、莲湘、高跷、龙灯等外,就是“摇快船”。
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摇快船”,则以芦墟城司村为首,联合白巨斗、洋沙坑、苏家港、五娘子港、白荡湾、北赵田、尖田等周围村落举行盛大的“三庙”庙会。具体日期确定后,由大庙刘王(大老爷庙)香伙掮了庙里的“执事”硬牌至各处串村传告,此谓“染会”。
从此起,有关村的村民们即开始准备香烛之类物品,邀亲约友“看快船”。会期二天,凡逢闰年晚上还加摇彩灯船。出会期间还分别摇往莘塔、芦墟二镇及参会各村。城司“正官堂”和庙西的西潭子漾是各村快船每天的集散处,庙内为会事活动的联络处,因而庙场及其周围是看快船的最佳地段,以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芦墟摇快船就是环绕上述庄家圩猛将会、城司“三庙”庙会和其他村的庙会及芦墟镇的迎神赛会等而举行的系列传统竞技赛船活动,一年内达8次以上。
竞技概况
庄家圩猛将会于每年年初四开始启动,只要天气晴朗,庙前所立的二三十米高的旗杆上就会升起红旗,作为信息告知,各村早已整装待发的快船立即汇集三白荡的庄家圩猛将庙边。摇快船活动共举行三天,快船于初五从草里村经窑港、北栅港两渡口飞箭似摇入芦墟,初六则去莘塔。窑港及北栅港两个渡口都有二十多米宽。成千人的出会队伍须用十几只快船接渡。快船争先恐后过窑港,至最后一船将“刘王老爷”神轿送到对岸,再把队伍渡到北栅港。到达北栅港后,队伍上岸,快船解缆动橹,在分湖内开始一场声势浩大、惊险紧张的比赛,争抢头旗。这一过程中先有一次接渡,最后一次是惊心动魄的竞技“拆渡”,十分精彩。
芦墟有句古话:“看庄家圩猛将会看不到拆渡就等于没有看庄家圩猛将会”。参加“摇快船”的,除本地船只外,还有来自浙江、上海的。比赛时庙会会场和船队的锣鼓齐鸣,鞭炮阵阵,船队破浪前进,场面紧张热烈。
城司快船的船只,一直租用淀山湖、元荡一带的专业彩装快船。这种快船在船头、船舱、船梢上都搭建花俏漂亮的船棚,叫“花船”。每只船的租金(二天)约一石糙粳。这些船至期均自动到各村报到,数村快船共有二十余只。“踏白船”、“夷婆船”各二至三只则分别由尖田、北赵田二村自备。
除庄家圩“猛将会”和城司庙会外,芦墟镇迎神赛会及其他村庙会都要举行摇快船。另摇快船还用于庆丰收、过传统节日的自娱活动中。农村娶亲也用“快船”迎新娘,规模较小,但几只快船同样也要竞赛,这种仪式到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颇有观赏价值。
快船种类
快船,是会期的主要船只,二橹、一棹、数篙。品质均很坚实,头、舱、梢三棚三顶均是轿式装璜,全由绘花的彩色绸缎披挂,所以称“花船”,各船舱内都有以少年为主的锣鼓队。摇动以快为誉,在比赛时能抢到“头船”,更为荣耀。摇此船体力消耗较大,二橹皆配“双出跳”,有“按垫脐”、“把大橹”、“搭梭”、“拉大绑”,一支大橹上共需六七人。船头那支棹,均由船主人自档。摇时均拼足全力,因此,一个壮汉也只能上橹十分钟左右,须替换接力。行船时,岸上锣鼓声震天响,船上的汉子发出“哎嗨哎唷”的号子,合着节奏奋力摇橹,两橹必须同时推,才能保持船体平衡、航向稳定。船速飞快,船头激起冲天白浪。接近调头的地点时,撑大篙的人一跺脚、一挥手,两支橹稍停一下,然后“推艄”转弯。此时长篙子迅速插到河底拼力撑住,“当棹”的奋力用桨挡水,使船头转到相反方向。“把大橹”的一跺脚,两支橹又合着节奏切水前进,这叫“打趟子”。调头时船身倾斜,“出跳”的人双脚全在水中,尤其“外吊绷”的人下半身也拖在水中。
踏白船”,历来由尖田、孙家浜村的尖梢捕鱼船装配,这种船船身长而灵活,系无棚赤膊船,舱中亦有锣鼓,不用橹,由十多名壮汉分左右二船舷用短桨手划,船头上挡棹掌篙人脚踏“平箕板”发声指挥。
“夷婆船”,又作“姨婆船”、“盐婆船”,历来由北赵田村备船装配,仅2只。此船仅搭中舱、船梢二棚,也是装“出跳”的二橹船,舱内不用锣鼓,用丝弦音乐。船上人员除乐工外,作男女老少简单化妆。船上的挡棹人,手边常放一把“夜壶”,断续地作喝“尿”表演,引人嬉笑,此人亦谓“骚搭子”。
头舱作台,由二、三人化妆扮演“倪凤扇茶”、“孟姜女过关”之类地方小戏,杂以滑噱表演动作。梢上的摇船人亦作简单化妆,唱些“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人扇来二人凉”之类民间小调,手虽按在橹上却是似摇非摇地使船在河中缓慢行进,因而亦谓“荡河船”。此船对妇女、小孩吸引力尤大。
“彩灯船”,是在全船挂上二十盏左右各色小号竹丝灯,灯内全点小灯烛,因此,各船都带足灯烛,以备途中接烛,并系有各色彩绸彩球,鲜艳夺目。
保护传承
目前,芦墟摇快船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四位:
1、王剑秋,男,1929年2月生,家住汾湖城司村9组,少年时即参加摇快船,解放后任城司村大队书记,曾在解放初组织过花船竞技活动。目前身体健康。
2、许法元,男,1933年5月生,家住汾湖镇城司村11组。少年时就迷恋“花船”,16岁时就加入摇快船行列,勇猛非凡,解放前后被公认为“摇快船能手”。目前身体健康。
3、徐凤林,男,1936年7月生,家住汾湖镇中星村(西栅)7组。儿童时聪明活泼,就在快船里敲锣打鼓。父亲徐海和是摇快船好手,少年时徐凤林就向其父学习,解放初期曾上船竞技,成为骨干。目前身体健康。
4、潘土兴,男,1938年10月生,家住汾湖中星村(东沿头)1组。从小追随摇快船,先敲锣鼓,后向其父潘友生(当棹能手)学习,解放后参与快船竞技,并长期当生产队长。目前身体健康。
“摇快船”主要靠农村青壮年的参与,而当前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一些年纪大的传承人相继去世,所剩下的都已进入高龄,使传承出现断层。农船作为水乡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已廖廖无几。2007年,吴江市政府将此竞技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保护。汾湖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力量对这一项目进行普查和调研,并取得初步成果,并制定落实了保护措施,其中包括:组织落实资金,打建2~3条木质快船;恢复组建“摇快船”队伍2~3组;在庙会期间进行竞技表演,扩大其影响,增强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芦墟摇快船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16: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