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是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
今井武夫作为使节,在此地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
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
历史背景
芷江是通往中国西南的“黔楚咽喉”,抗战时期为中国陆军、
空军基地,是远东盟军的第二大机场。
芷江受降标志日本侵华战争结束,而仪式选在芷江的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大型
军用机场,该机场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军用机场,当日一架日军
零式运输机在一队中国空军的
P-51战斗机押送下载着日军代表到芷江,投降代表
今井武夫一行奉冈村宁次之命向中国军民投降,交出了日军在中国战区的兵力
分布图,在记载着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
选在芷江商定投降的具体部署和细节的原因有三,一是芷江拥有曾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当时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
芷江机场。二是芷江是抗战时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镇,驻扎有大量军事机构、精英部队和最先进的空军部队。三是芷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雪峰山会战(即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可以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受降坊在芷江城外七里的七里桥,桥是
石拱桥,跨度不到100米,桥边一座石碑,上刻“日军投降之地”。
事件历程
参与人员
事件:芷江受降
时间: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
地点:湖南省
芷江县城东的
七里桥村磨溪口 ,芷江城外七里的七里桥
日方人员:日军总参谋副长
今井武夫少将,参谋桥岛芳雄中佐和前川国雄
少佐,译员木村辰男,飞行员杜员喜八少佐和久保善辅、小八重里正(皆准尉),雇员中川正治等
中方人员:“陆总”参谋长
肖毅肃中将、“陆总”副参谋长冷欣中将
美方人员:美军参谋长柏德诺(或译为“波特勒”)将军
受降经过
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以
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名义,电令日本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冈村宁次:“一、日本政府已正式宣布
无条件投降。二、该指挥官
应即通令所属日军停止一切
军事行动,并迅速派代表至玉山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三、军事行动停止后,日本可暂保有其武器及装备,保持现态势,并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四、所有飞机及船舰应停留现驻地,但
长江内之船舰,应集中
宜昌、
沙市。五、不得破坏任何设备及物资。六、以上各项命令之执行,该指挥官及所属官员,均应负个人之责任,并迅速答复
为要”。同时,蒋介石给何应钦规定受降权限:秉承
委员长之命,处理在中国战区内之全部敌军投降事宜;指导各战区、各
方面军分区分期办理一切接受敌军投降之实施事宜;对中国战区内之敌最高指挥官发布一切命令;与中国战区美军人员密切合作办理美军
占领区、盟军联合占领区,交防接防敌军投降后之处置;指导各战区、各方面军分区分期办理接受伪军投诚编遣事宜;负责处理南京伪组织政府,恢复南京及其附近之秩序等。很显然,国民党政府的这些规定,剥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正当接受日伪投降的权利,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共产党的拒绝。根据蒋介石的电谕,
国民政府派马俊超、钱大钧、熊斌、张廷谔等一批人员前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近20个市负责临时事务。
1945年8月17日,冈村宁次复电蒋介石,派侵华日本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于18日乘飞机至杭州候命飞玉山。由于玉山
机场跑道被雨水损坏,当日,蒋介石
电告冈村宁次,洽降地改为湖南芷江,并通知洽降使节于21日到达芷江,需随带中国大陆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
越南地区所有日军之
战斗序列、兵力位置等表册,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1945年8月20日,何应钦率中国陆军参谋长
萧毅肃等随员及
其他人员,由重庆飞抵芷江。同日,从
昆明和全国各地到达芷江的各方面军的司令官有:第一方面军卢汉、第二方面军
张发奎、第三方面军
汤恩伯、第四方面军
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
杜聿明及第三方面军副司令郑洞国、张雪中等。
1945年8月20日晚,何应钦在芷江召开军政要员会议,宣布:“从现开始,这里是陆军前进总部,陆军总部奉命办理全国受降事宜。具体内容是:
一、 准备接待日军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代表;
二、 规定中国各战区军事长官受降接管有关事项,迅速将部队运往各
沦陷区;
三、 成立南京前进总指挥所;
四、 迅速空运部队至上海南京,接受日军占领区;
五、 二十一日举行投降仪式,考虑军衔
对等原则,派萧毅肃参谋长主持,陈应壮少将改佩少校军衔负责接待日本降使。”
1945年8月21日,冈村宁次派遣副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8人,乘日本飞机自
汉口起飞,在盟军飞机监护下由汉口飞抵湖南芷江。
1945年8月21日11时,日本乞降使节今井武夫等一行8人乘机到达芷江。下午,中国战区日军洽降会议正式举行。至23日,中国谈判代表将中国战区陆军
总司令部备忘录第1至第5号交今井武夫转冈村宁次,详细规定了中国受降的事项。23日下午,洽降会议结束后,何应钦召见了日本乞降代表今井武夫,并告之
日本投降书签字地点定为南京。
后世纪念
纪念坊
从怀化西去38公里,就是
芷江侗族自治县。受降坊在芷江城外七里的七里桥,桥是
石拱桥,跨度不到100米,桥边一座石碑,上刻“日军投降之地”。七里桥对面,隔着湘黔公路(今
320国道),是世界上惟一一座
二战胜利纪念标志建筑——被称为“
中国凯旋门”的“
芷江受降纪念坊”,纪念坊以白石砌成,四柱三门,造型像一个“血”字,坊上有这样的碑文:“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1945年8月21日,正是在这里,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此地与中国陆军领导人洽降,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如今,受降坊的
正式名称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
历史彩照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对外公布日本在芷江投降的多张
彩色照片。
这些照片由当年美国飞虎队员约瑟夫-德拍摄,现年89岁的约瑟夫-德表示,“芷江是接受
日本投降之地,这些照片应该回归到历史的发生地,回归到中国的抗战受降
历史名城芷江。”他向芷江捐赠了223张反映当年中国抗战的历史照片,108张反映芷江风貌,其中32张展示的是日本在芷江向中国人民投降的历史镜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表示,这些照片首次向全球公布,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致,共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历史意义
自
甲午海战以来,日本以失败者和投降者的身份,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向一个国家无条件投降,这个时间永恒定在1945年8月21日。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首次以战胜国姿态接受战败国的投降。
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也表示,他来到中国,作为日本的降使,感觉是双手戴着
手铐来到中国的。在这里(芷江)所看到的中国战机的先进,中国军人抗战的精神,给他们一种
大和民族真正战败,无力回天的感觉,中国抗战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芷江受降终结了十四年抗战,它是亚洲,也是二战东方主战场胜利的标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