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草属
莎草科下的一个属
薹草属(拉丁学名:Carex L.)是禾本目莎草科下的一个属,该属物种均为具地下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秆为直立三棱形丛生(或散生)且中生或侧生;叶为基生或兼具秆生叶,平张,条形或线形,基部通常具鞘;花为单性,由1朵雌花或1朵雄花组成1个支小穗;有果囊,果囊内有的具退化小穗轴;果实为果囊三棱形、平凸状或双凸状,具或长或短的喙。
植物学史
林奈于1754年创立了该属,Kukenthal在全球进行该属的分类学调查,把薹草属分为原始苔草亚属、复序苔草亚属、苔草亚属和二柱苔草亚属4个亚属;而Reznicekfs认为原始薹草亚属并非原始类群,是薹草亚属和二柱薹草亚属中不同组的进化类型的组合,因此,该属包括薹草亚属、复序薹草亚属和二柱薹草亚属3个亚属。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莎草科花序结构的差异性和植物化学的某些特征,将莎草科内的苔草属独立为嵩草科,并认为嵩草科同禾本科的亲缘关系比其它同莎草科其它类群的关系更近。但邓德山通过对莎草科植物硅酸体的研究,认为莎草科为一个自然类群,将莎草科进一步分为2个科的处理是不合适的。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地下根状茎。秆丛生或散生,中生或侧生,直立,三棱形,基部常具无叶片的鞘。叶基生或兼具秆生叶,平张,少数边缘卷曲,条形或线形,少数为披针形,基部通常具鞘。苞片叶状,少数鳞片状或刚毛状,具苞鞘或无苞鞘。
花单性,由1朵雌花或1朵雄花组成1个支小穗,雌性支小穗外面包以边缘完全合生的先出叶,即果囊,果囊内有的具退化小穗轴,基部具1枚鳞片;小穗由多数支小穗组成,单性或两性,两性小穗雄雌顺序或雌雄顺序,通常雌雄同株,少数雌雄异株,具柄或无柄,小穗柄基部具枝先出叶或无,鞘状或囊状,小穗1至多数,单一顶生或多数时排列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雄花具3枚雄蕊,少数2枚,花丝分离;雌花具1个雌蕊,花柱稍细长,有时基部增粗,柱头2-3个;果囊三棱形、平凸状或双凸状,具或长或短的喙。小坚果较紧或较松地包于果囊内,三棱形或平凸状。
生长环境
薹草属植物大多数生长在泥泞、酸质的草地上。山区、平原的阴坡疏林密林、阳坡地林地,山谷路旁,沙地、荒 坡地、草地、湿地等各种类型的生境中,松山、黄草梁、云蒙山100~2000m海拨高度上均有薹草属植物分布。
分布范围
本属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中国有近500种,分布于全国各省区,浙江100余种,温州55种2亚种1变种。
繁殖方法
薹草属植物种子具有普遍的深休眠、低萌发率现象,研究其种子发芽特性,可打破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在繁殖方面的限制。Schmid报道C.f lava种子在不利的生长环境中,可在土壤中休眠6a而保持活力,Haggas等指出光暗交替对高山薹草(C .paysonis)的萌发有利,可使其萌发率由1.2%提高到22.8%。另外,机械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有机溶剂浸种、激素处理、温度和光处理、层积处理、温水浸泡等对薹草属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级分类
宝华山薹草 Carex baohuashanica Tang et Wang ex L. K. Dai
卷柱头薹草 Carex bostrychostigma Maxim.
启无薹草 Carex chiwuana Wang et Tang ex P. C. Li
扁囊薹草 Carex coriophora Fisch. et C. A. Mey. ex Kunth
拟穿孔薹草 Carex foraminatiformis Y. C. Tang et S. Y. Liang
茶色薹草 Carex fulvorubescens Hayata
东喜马拉雅薹草 Carex himalaica T. Koyama
古城薹草 Carex kuchunensis Tang et Wang ex S. Y. Liang
窄叶薹草 Carex montis-everestii Kükenth.
五台山薹草 Carex montis-wutaii T. Koyama
南川薹草 Carex nanchuanensis Chu ex S. Y. Liang
红棕薹草 Carex przewalskii Eqorova
漂筏薹草 Carex pseudo-curaica Fr. Schmidt
似莎薹草 Carex pseudo-cyperus Linn.
弥勒山薹草 Carex pseudo-laticeps T. Tang et F. T. Wang ex S. Yun Liang
假长嘴薹草 Carex pseudo-longerostrata Y. L. Chang et Y. L. Yang
紫鞘薹草 Carex purplevaginalis Q. S. Wang
紫鳞薹草 Carex purpureo-squamata L. K. Dai
华疏花薹草 Carex sino-dissitiflora Tang et Wang ex L. K. Dai
准噶尔薹草 Carex songorica Kar. et Kir.
类霹雳薹草 Carex subperakensis L. K. Ling et Y. Z. Huang
阿里山宿柱薹 Carex transalpina Hayata
薹草亚属 Subgen. Carex
复序薹草亚属 Subgen. Indocarex Baill.
二柱薹草亚属 Subgen. Vignea (P. Beauv. ex Lestib.) Kukenth.
以下简单介绍两种薹草。
主要价值
薹草属植物覆盖度好, 根系发达, 生长快, 适应性强, 分布广,在园林应用方面, 既可作为单一的草坪, 还可与其它草种混合形成复合草坪。薹草属植物还有望在河湖岸美化、水体净化、水土保持以及堤坝绿化等方面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作为地被
作为草坪草
薹草属植物生长持续时间长、叶片纤细、柔软、密集,且色泽好、耐践踏、耐瘠薄,具有明显的作为草坪地被植物的优势。吴欣明、杨秀云等均认为寸薹草、异穗薹草、尖嘴薹草、无脉薹草、白颖薹草等适合北方地区作为草坪草开发利用。萧运峰等认为青绿薹草也极适合草坪的建设。寸薹草株丛低矮,水分蒸滕量少,可经济地涵养;且根系发达,还可用于固土、护坡、固沙草坪的优良草种。
作为林下植被
王军利等发现秦岭薹草耐荫性尤其显著,林下生长健壮,在林下阴湿地具有其独特的开发前景。涝峪薹草因其较好的耐荫性,适宜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荫处、林下绿化。
水体美化净化
不少薹草自身极适应在水环境下生长,且不乏观赏性强的种,适合开发为滨水绿化植物,如条穗薹草可在湖边、堤坝、河边等进行片植,或与水生、湿生花卉混植形成美丽的景观,或与石头配景。刘振乾等发现毛果薹草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对N、P有很好的净化能力。弯囊薹草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总氮含量(TN)、氨氮含量(NH3-N)、总磷含量(TP)、化学需氧量(CODCr),特别是对水体中的TP和NH3-N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可以作为一种水体修复工程中浅水区域的净化植物。
盐碱地绿化
萧运峰等发现,寸薹草不仅是一种优良的草坪草,而且对盐碱地也有很强的抗性。广布于沿海地区的砂钻薹草耐干旱瘠薄,抗海风海雾,适应海雾中夹杂的盐分胁迫和短期海潮造成的海浸,是治理我国土壤沙化的首选优良植物。
宝华山薹草
根状茎短,木质。秆丛生,高50-60厘米,较细,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红棕色无叶片的鞘。叶短于秆,宽3-4毫米,平张,上端边缘粗糙,具鞘,基部的叶鞘常开裂,下面的叶鞘最长可达6厘米。苞片下面的叶状,上面的钻形,一般短于小穗,具苞鞘,鞘长1-3厘米。小穗3-4个,单生于苞片鞘内,小穗间距长,顶生小穗为雄小穗,长圆柱形,长约3厘米;侧生小穗为雌小穗,长1.8-3.5厘米,具4-6朵疏生的雌花,具纤细的小穗柄,最下面长达6.5厘米,上面的长1-2厘米。雄花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顶端急尖或钝,膜质,黄褐色,中间灰绿色,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卵形,长约5毫米,顶端渐尖,膜质,白色半透明,有的稍带淡黄色,中间灰绿色,具1条中脉。果囊近于直立,长于鳞片,倒卵形,三棱形,长约7毫米,纸质,棕色,具多条脉,无毛,基部急狭成短柄,顶端急狭成长喙,喙口斜截形。小坚果为果囊所紧包,倒卵形,三棱形,长约3毫米,黄色,顶端具宿存的花柱基部,花柱不增粗;柱头3个。花果期3-4月。
产于江苏,生于山谷。模式标本采自江苏宝华山。
卷柱头薹草
根状茎长,木质,外被分裂成纤维状的黑褐色老叶鞘。秆密丛生,高20-50厘米,稍细弱,钝三棱形,平滑。叶短于秆或有的几与秆等长,宽3-4毫米,平张,上面两侧脉,背面中脉及边缘均粗糙,具鞘,鞘口下部常为干膜质。苞片下面的1-2个为叶状,上面的呈刚毛状,稍粗糙,具鞘。小穗5-8个,单生于苞片鞘内,顶生小穗为雄小穗,线状圆柱形,长2-4厘米,具细的小穗柄;侧生小穗为雌小穗,间距长可达6厘米,近顶端较短,狭圆柱形,长2-4厘米,具多数疏生的花,小穗柄细而较短,常包于苞片鞘内。雄花鳞片披针状长圆形,顶端钝圆或急尖,长5-5.5毫米,膜质,淡黄色,具宽的白色半透明的边,背面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长4.5-5毫米,膜质,淡褐黄色,具宽的白色半透明的边,背面具3条脉,两侧脉不很明显,中脉上粗糙。果囊近于直立,长于鳞片,狭披针形,三棱形,长约7毫米,膜质,淡黄绿色,基部渐狭,上部渐狭成长喙,喙口斜截形,边缘干膜质,有时具两短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内,狭长圆形,三棱形,长约3.5毫米,黄褐色,具很短的柄;柱头3个,较果囊长得多。花果期5-7月。
产于吉林、辽宁、浙江、陕西;生于沼泽地、水沟边、路边湿地,海拔220-1000米。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
参考资料
薹草属.植物智.
宝华山薹草.植物智.
卷柱头薹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3:1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