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宇,电影录音师。直隶(今
河北)保定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任合众影片公司、上海实验电影工场录音师。建国后,历任
上海电影制片厂副总工程师、总录音师,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曾担任
《南征北战》、《
渡江侦察记》、《
老兵新传》等影片的录音。《
雷雨》1985年获第五届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10岁起在《迷途的羔羊》、
《小五义》等影片中饰演
童角。1941年后,在合众影业公司、上海
实验电影工场任录音助理、录音师,为《
浮生六记》、《母与子》、《生死恨》、《小城之春》等影片录音。建国后,历任
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技术办公室主任、录音副总工程师、顾问等职,先后为《
女司机》、
《南征北战》、《
渡江侦察记》、《
老兵新传》、《
阿诗玛》、《
姐姐》、《
子夜》、《
雷雨》等二十余部
故事片和一批
美术片、
译制片录音。1958年曾赴
苏联考察
电影技术,回国后为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
老兵新传》录音,创造了一整套直接剪、套磁底以及磁片混录的新工艺,于1959年获第一届
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奖;因影片《
子夜》的录音获第二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因《
雷雨》(与
冯德耀合作)的录音,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是中国影协理事、上海影协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
《白蛇传》 (京剧) THE WHITE SNAKE(1980)
6岁时曾在
电影《小玩意》、《
迷途的羔羊》中充当
童角。1939年入民华影业公司当场记,参加了影片《孔夫子》的拍摄。1941年转入合众影业公司改学录音。在《廿载恩情》一片中正式担任录音师,在
对白声带,
音乐声带与画面的叠印加工上有了新的创造。直至1949年,苗振宇完成了
《浮生六记》等近十部影片的录音,成了当时电影圈内名列前茅的录音师。 1952年,苗振宇接受了影片
《南征北战》的录音任务,
导演对这部影片的枪炮声的效果,要求忌乱忌躁,希望像交响乐那样,有节奏,有层次。无疑,这是一项极端困难的任务,但苗振宇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理想的音响效果,圆满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他也在光学
同期录音、制作不同条件的音响效果以及影片
混合录音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在录音技巧上有了新的飞跃。影片的枪炮声效果资料,仍广泛地被各类
战争片所借用,成了一份中国
电影录音资料的宝贵财富。
1959年,苗振宇接受了中国第一部
宽银幕立体声影片《
老兵新传》的录音任务。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苗振宇不仅出色完成任务,还获得了许多经验,积累了一整套套磁底以及磁片混录的新工艺,为在上影及其他厂推行磁行录音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苗振宇不断在困难中探索新路,追求新意。在《
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出色地解决了既保持人物声音质量的圆润,又能使人物在声音上人各有别的难题。在《
阿诗玛》中,较好地解决了
歌剧片往往存在的演唱与
对白的不统一,环境音响与
唱腔上的不统一,画面与音乐节奏的不统一,使一部在录音上容易“砸锅”的影片,成为录音处理上的创新之作。
文革以后,苗振宇仍坚持在
电影录音艺术上不断追求和探索。在戏曲片《
白蛇传》中,他柔化了锣鼓的噪和闹,又保持了
京剧的特色;在《子夜(1981)》中,他恢复了
同期录音的方法,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他获得“
金鸡奖”的最佳录音奖提名。在《
雷雨》中,他使用
同期录音,合理运用自然音响,为真实地再现影片的声音构成作出了可贵的努力,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获得了第五届
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在戏曲片《
白蛇传》中,他柔化了锣鼓的噪和闹,又保持了
京剧的特色;在《子夜(1981)》中,他恢复了
同期录音的方法,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他获得“
金鸡奖”的最佳录音奖提名。在《
雷雨》中,他使用
同期录音,合理运用自然音响,为真实地再现影片的声音构成作出了可贵的努力,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获得了第五届
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录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