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又称苹果疮痂病、黑点病,是由苹果黑星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苹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或果实,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危害。
病原特性
病原为
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 Taint.),属
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苹果品种上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可能不同。无性世代为苹果环黑星孢(Spilocaea pomi)和树状黑星孢(Fusiclodium dendriticum),均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圆柱状,丛生,短而直立,淡褐色至深褐色。
分生孢子倒梨形或倒棒状,大小(14-24)微米×(6-8)微米,初生时无色,渐为淡青褐色、深褐色。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有孔口,孔口周缘长有刚毛。每个子囊壳可产生50-100个子囊。
子囊圆筒状,无色,大小(55-75)微米×(6-12)微米。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成熟时为青褐色,大小(11-15)微米×(5-7)微米。
生理特性
温度为20℃,pH值为4.5-5.8时,最适苹果黑星病菌生长。子囊壳发育温度为13℃,子囊孢子成熟温度为10-24℃,最适温度为2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侵染最适温度为19℃。该种病原可侵染苹果等。
为害症状
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
叶片或
果实,
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危害。
枝干:在枝端十几厘米以内的部位产生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枝条长大时病斑会消失。在特别感病品种上,形成泡肿状。
叶片:病斑最早从叶片正面产生,先为淡黄的圆形或放射状,3-5毫米,色泽较周围组织深,后渐变为褐色,最后为黑色,上有一层黑色霉状物。幼嫩叶片发病较重时,叶形变小、叶片增厚,呈卷曲或扭曲状。随着叶片老化,病斑周围的健全组织增厚使病斑向上凸出黑色边缘明显,其背面呈环状凹入。叶柄上病斑呈长条形。
花器:花瓣褪色,萼片尖端呈灰色,因有绒毛覆盖,不宜被察觉。花梗变黑色,发病圈时花脱落。
果实:在果肩或胴部产生黄绿色小斑点,后变成黑褐色或黑色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黑色霉层。随着果实的增大,病部因停止生长而变为凹陷、龟裂状。病果凸凹不平,成为畸形果。后期,病斑上面常有土红色粉红菌和浅粉红色镰刀菌腐生。后期新感染的病斑,因果面不再增大,所以病斑不凹陷,上面覆一层放射状黑色霉层。在贮藏期发病果实的病斑逐渐扩大。
分布范围
苹果黑星病在世界各苹果产区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陕西、云南、四川、新疆和甘肃等省,其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河北、山东发生较重。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子囊壳在病叶中越冬。第2年春天,子囊孢子成熟,降雨后从子囊壳中弹射出来,随风雨传播,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病原侵染后在病斑表面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再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原可被蚜虫传播。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9月下旬发病停止。果实从膨大期开始发病,膨大后期发病最重,成熟期发病较少。陕西渭北6-7月份是发病盛期。
发病条件: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特别是5-6月份花蕾开放和花瓣脱落期的降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树龄高,树势衰弱,管理粗放,抗病性差。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不好,病菌极易传播蔓延。着露时间长的枝条易发病。
防治方法
苹果黑星病防治时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减轻危害。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在5月初病菌侵染前及时喷施10%(质量分数,后同)
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10%
农抗12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杜邦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喷克800倍液、龙灯福连800-1000倍液等高效保护性杀菌剂,阻止病菌侵染。
在病害症状出现后,及时喷施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稳定的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的杀菌剂,以控制危害。生产中可选用1000-1200倍的龙灯福连液、
丙环唑5000-6000倍液、
菌毒清500-600倍液、
戊唑醇1000-1500倍液、世高2000倍液、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防治。
病害区别
苹果黑星病和
苹果白星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菌源相同,寄主范围相同。
不同点:苹果黑星病对苹果的叶片、叶柄、嫩梢、花、果实、果梗全方位进行攻击。苹果白星病只危害苹果树的叶片。苹果黑星病危害后的叶片正背两面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有烟煤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边缘因菌丝在角质层下放射状扩展,呈细碎的冰纹状。重病叶缩小,变厚扭曲,变黄早落;果斑淡黄绿色,圆形,渐扩大,凹陷,随果实长大而硬化。表面有裂纹,生烟煤状霉。苹果白星病危害叶片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毫米,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