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成立范仲淹墓文物管理所,重修范仲淹墓内享堂,兴建有一座高13.7米的范仲淹雕像;拨款300万元专项资金,修通有一条从彭婆东高屯村到范仲淹墓的旅游专线公路,架设有一条从许营村到范仲淹墓的高压专线,为范仲淹墓文物管理所打深水井一眼,解决了范仲淹墓园保护管理工作需要的交通、用电等问题。
范仲淹墓分前后两部分,整体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前域有院落,神道正前方有一间青砖青瓦山门,神道两侧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文武石像生等。前域中央设有范氏祠堂祭庙,飨堂内悬
清代光绪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碑额为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仲淹好友
王洙书丹;祠堂后即范仲淹主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范纯佑墓。范仲淹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范纯仁墓,其后有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墓及孙辈墓。
范仲淹墓主墓为锥状土丘墓冢,封土高约2米,直径约10米,墓前立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青石凿成的石案、香炉等;墓冢前20米处的范氏祠堂西侧有欧阳修亲自撰文的范文正公神道碑,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由王洙书写,详细记载了范仲淹一生事迹;后代修葺墓园所立碑碣大多残断散落在墓侧草丛中,墓旁原有祭祠一座,今尚存房屋数间。
范仲淹墓现存碑刻6通,最早为宋代所立,其余多立于明清两代,碑刻多为歌颂范仲淹生平事迹及忧国为民的情怀;另出土有“范文正公墓志铭”,为
富弼撰文,记述了范仲淹一生业绩。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后移居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北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
康定元年(1040年),与
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终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伊川县当地流传有
赐葬的传说,据传范家坟地本是皇上选中的皇家坟地,却被嫁给范仲淹四子的公主讨要给了范家。一日,公主找到皇上,哭着撒娇提意见:“你给我找的婆家太穷了,连块坟地都没有,这人死了可怎么办?”皇上知道这是女儿来巧要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哈哈笑着把坟地赐给了范家。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