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古称细水,康熙《鹿邑县志》记为灌河、刺河、瀖河,又名典水、涸水。是
淮河支流
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故又统称黑茨河。一般以李贯河为主源,源出河南
太康县王公府附近,流经
太康、淮阳、鹿邑、郸城、界首、太和及阜阳诸县(市)境。河道全长185公里,
流域面积2994平方公里。茨河原为
颍河流,茨淮新河开挖后,截入新河。
干流概况
茨河,上游分两支,北支为李贯河,南支为黑河。以李贯河为主源,源出河南
太康县王公府附近(河南省太康县与淮阳县交界处,一说太康县姜庄,一说太康县逊母口之北),流经
太康、淮阳、鹿邑、郸城、界首、太和及颍泉区诸县(市、区)境。河道全长185公里,其中河南省境100公里(一说河南省境长10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214平方公里),安徽省境85公里。
流域面积2994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1738平方公里,安徽境1256平方公里。黑茨河在安徽境内,自省界张胖店起,东南向流,经清浅集、李兴集、张册店、倪邱集,然后通过
原墙闸,基本南流,经关集右纳谷河,至茨河铺注入
茨淮新河。
在周口市境,上游黑河,经太康、淮阳,由郸城县张胖店出境。周口地区内河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738平方公里,是发源于区内的最大河流,平均径流量0.73亿立方米。
郸城县,茨河至鹿邑县王代口进入县境,流经李楼、吴台、胡集、城郊、虎头岗、宁平、汲水、丁村、南丰、白马10个乡,于张胖店进入安徽省。主干道县境内长46.5公里,流域面积312.7平方公里。是本县最大的防洪河道,防洪堤长90公里。主要支流有李贯河、老黑河、崔家沟、晋沟河、西洺河、皇姑河等。
在太和县境内,在郸城县张胖店入境,始称茨河。流经清浅、双庙、张册店、斤沟、名利、原墙、关集等地,至高沟出县境。县境内全长71.5公里,流域面积1009平方公里。流入诸水:右岸有谷河、北八丈河、凤皇沟、大王沟、南洛河、芦草沟、皇姑河、港沟、改沟、解放沟、魏沟。左岸有宋塘河、柳沟、响沟、青阳沟、古旧沟、鱼鳞沟、巩马沟、红莲沟、黄沟等。
在阜阳市
颍泉区,茨河经太和县于吴桥口入境后,转南流。在吕庄,有长流沟自东北来注;在张桥涵有张沟自西北来注;在四里庄南有任沟自东北来注;在郭沟闸有郭沟自东来注;在郭沟闸南有向阳河自东南来注;在许沟涵有许沟自西来注。原于茨河铺入颍河。开挖茨淮新河后,茨河改入茨淮新河。在境内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河床高程为23.62米至21.67米;河底宽为35米;河口宽为120米;河底比降为1/8000;最大安全泄量为720m3/秒。
河道变迁
茨河,古源于扶沟蒗荡渠(即古鸿沟),上流淤寒,但承陈州西北明马集诸陂水,流经鞍子岭北,临蔡城北,又经砖桥寺北、吴台庙南、虎头岗南、至唐桥店南,与上承偃王陂水的刺河相会,继续东南流,至颍州北入于颍河。光绪《鹿邑县志》称:黑河,一名瀖河,一名蔡河,实系《水经注》所载之沙水。历史上因黄河迁徙,又经乾隆年间三度疏浚,河道有变化。光绪时,自淮宁入境后,流经砖桥寺北,胡岗店北、虎头岗南,至唐桥店西入茨河。唐桥店以上,宽丈余,深三四尺,冬春涸,以下则宽四五丈。深七八尺,四时通流。
水文特征
茨河1955年至1958年测得平均年径流量为282亿立方米。主要河道径流量丰水年与枯水年相比变化大,少数枯水年部分河道断流,水利资源利用率较差。
茨河上共建有2个水位站,即茨河关集水位站、茨河倪邱水位站。关集水位站自1943年至1985年观测38年份,测得茨河历年最高水位为1957年7月22日的32.83米;最低水位为1953年10月14日的24.01米,并测得茨河1956年全年径流量8.758亿立方米。
受1938年
黄河花园口决口,黄河南泛影响,本干自清浅集至范渡口,河槽全部淤平;范渡口至关集,被断续淤塞;关集至茨河铺基本淤平。支流北八丈河、黄姑河,淤平后已无河形;谷河自吴孤堆至关集,也基本淤平,不成河形。1951年低标准疏通了本干及较大支流;1988年开始进一步整治,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整个工程已经竣工。张胖店地面高程37.0米,河口地面高程30.0米,平均沿河地面坡降1/12000。现河槽底宽为38~61米,河底高程31.5~22.96米,水深4.7~6.9米,排涝能力278~558立方米每秒,比降1/13400;排洪能力613~1114立方米每秒,水深6.64~8.36米,比降1/12500。
主要支流
李贯河(又称里沟河),是黑河最大的支流。源于太康县板桥乡水车陈庄,东南流至王庄洼朱桥后,沿淮、鹿边界到董楼,又走鹿,郸边界于吴楼北进入郸城县境,于吴台乡于洼张庄西北注入黑河。全长67.8公里,流域面积536平方公里(包括老黑河),其中县境内长9.4公里,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除涝流量32.4秒立方米。主要支沟多在太康、淮阳境内。
老黑河,源于淮阳县丁庄南,东南流经鞍子岭、戴集,在李楼乡田桥村入郸城境,东流至人马庄西注入李贯河。全长40.2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长6公里,流域面积14平方公里。现有除涝流量25秒立方米。主要支沟有温庄沟。
崔家沟,源于郸城汲冢乡大于庄西北,东偏南流经李楼、胡集、城郊3乡,于城郊乡刘楼东南注入黑河,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除涝流量75秒立方米。崔家沟曾于1975年末进行截弯取直治理。治理前,从发源地流至李楼乡大宋庄后,偏东北流入胡集乡谢竹园南,再东南流经小鲁庄、谷集北、邢老家南,于虎头岗乡戴湾南入黑河。治理后,大宋庄以东至罗寨南,走的基本是鲁马沟河线,罗寨以东至入口处是平地开挖的新河。原崔家沟老河道成为新崔家沟(又叫革新河)的支流。主要支沟还有陆油坊沟、李楼北沟、鲁马沟等。
晋沟河,系黑河左岸一大支流。源于太康县前王楼,东南流经柘城、鹿邑两县。于吴台乡晋允庄东沿郸、鹿边界流入郸城县境,途经吴台、虎头岗、汲水3乡,于南丰乡唐桥店注入黑河。全长59.09公里。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县境内长21.5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1956年太、柘、鹿、郸4县首次统一治理时,进行截弯取直。1965年再次治理。唐桥店处河底宽17.8米,深8.3米,河口宽41米,堤角距62米,比降1/7600,边坡1:2米,现有除涝流量31.5秒立方米。主要支沟有晋菜园沟、杨家沟等。
西洺河,光绪《鹿邑县志》记为西明河。即古明水,俗讹作洺。《水经注》:“沙水自百尺沟东迳宁平县之故城南,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迳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又东北流注于陂。”据考,旧明水自陈州东南来,经郸城、双楼,折而北流,至宁平城南,又东经丁村南注入阳都陂,出陂后又东流入于肥河。明清以后。此水至双楼已不北流。乾隆年间,又分为东明河、西明河。西明河于傅家集(今丁村乡傅大楼)分道东南流,于安徽省太和县境入茨河。其河宽二丈余,深五六尺,冬春涸。今西洺河系黑茨河右岸一大支流,为郸城县主要排水河道之一。源于淮阳县石牛台,于汲冢乡李楼村进入郸城县,东南流经汲冢、胡集、城郊、城关、双楼、丁村、秋渠等乡(镇),于秋渠乡牛桥东进入安徽省太和县,至谢大楼东汇入茨河,在河南省境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158.5平方公里,县境内长40.4公里,流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此河几经治理,河线较直,除涝流量在牛桥处为168.9秒立方米,河底宽10米,深3.8米,边坡1:2.5米,滩宽10米,比降1/6200。主要支沟有张新庄沟、杨白沟及生产沟等。
皇姑河,光绪《鹿邑县志》记为黄沟河,黄河决口冲击而成,又称小黄河。自淮宁县流入郸城县西南境,东南迳秋渠集,又东南入太和界。深广涨落同西明河。今皇姑河源于汲冢乡贾庄附近,东南流经汲冢、巴集、城交、钱店、石槽、双楼、秋渠7乡,在秋渠乡朱半截楼南入安徽省界首县境,又经太和县郭集村汇八丈河后注入茨河。县境内全长37.6公里,流域面积111.5平方公里。此河经治理后,朱半截楼处河底宽18米,深4.4米,河口宽36米,比降1/6000,除涝流量86.9秒立方米。但因邻省未同时治理,致省界以下河底高1.5米,影响流量,雨水过大时,便造成灾害。主要支沟有张柿园沟和人工开挖的劳武河等。
北八丈河,又称八丈沟,即古黑河;亦名蔡河。源于河南省扶沟县古浪荡渠(今贾鲁河),自汝宁经郸城入界首境,东流经芦村、光武区,至太和县两义口分支,南支流经黑虎庙入谷河(南八丈河),称唐河;北支流经范渡口入茨河。境内宽25米,深5米,长10.2公里。
南八丈河(谷河),太和县境内称谷河。源于河南省汝宁,由沈丘县入界首境,穿越光武区东流,过如意沟入太和县境,至关集入茨河。境内宽约八丈,故名。境内长17公里,深6米。
芦草沟,原是小沟,两岸芦草较多,故名,1966年治理。源于河南省郸城县境,东流经界首境芦村乡2公里入太和县境,经王阁乡入茨河。
拉纤沟,原系黄河故道,以行船靠人工拉纤,故名。源于河南省郸城县,经界首赵楼行政村入北八丈河。界首境内长10.3公里,宽22米,深3.5米。
徐寺沟,源于界首光武区马集乡前刘窑,流经徐寺村,至郝庄入南八丈。1958年重挖,长8公里,宽10米,深5米。
界亳河,1959年开挖的二级河道,计划由界首通往亳州。西起界首师范后颍河左岸,东北经河北、光武、刘窑3乡,过八丈河入太和县境,由界首李兴集汇入茨河。境内长10公里,宽18米,深6米。
张桥沟,源于太和县青杨树南,东南流,在前军王营东入阜阳颍泉区境,折东流,与杨沟相交,在张桥涵注入茨河。在县境内流长3.5公里。
郭沟,源自颍泉区伍明集北蒋庄,西流,交新建沟、老茨河,在郭沟闸入茨河。流长8.25公里。
韩沟,源自颍泉区大关庄,穿杨沟,经芦营,在韩沟涵入茨河。长5.92公里。
薛沟,源自颍泉区大鹿庄,穿杨沟,经邵营,在薛沟涵入茨河。长7.94公里。
东蒲沟,系界首与太和县分界沟,1956年治理。界首境内又分北东蒲沟、南东浦沟,北东蒲沟起于刘窑乡石庄,止于范寨乡于桥,长8.92公里,宽17米,深3.3米。南东蒲沟起于万福沟,止于大黄乡孙庄,长10公里,宽16米,深4米。两沟相汇后东流太和县境,经刘春店入谷河。
治理开发
河道疏浚
茨河古称细水,在地区境内有薛沟、韩沟、莲花沟、顺堤沟、响沟、柳沟、杜沟、大涧沟、黄连沟、宋塘河、黄姑河、东顺堤沟、北八丈河、古河等40多条大小支流。民国27年(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黄河主流由贾鲁河入侵,一支经北八丈河、皇姑河入茨河,一支由谷河入茨河。连续9年,该河主河道28段淤塞,清泥浅至范渡口、范渡口至关集、关集至茨河口已基本淤平。一遇阴雨,浊流四溢,界首、太和境内的131.14万亩耕地经常被灾。1950年,政务院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后,中共阜阳地委把疏浚茨河作为治淮的一项重要任务。1951年春,太和、阜阳两县,投入民工30万人次,历经3个冬、春,疏浚鲍楼至邵台子,邵台子至茨河口的河段,并分期分批疏浚该河的各条支流。青阳沟、宋唐河等支流流速滞缓,易于淤堵,已3次进行清淤。
水系调整
黑茨河原是颍河的支流,于阜阳市茨河铺注入颍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铺分洪闸下调尾入茨淮新河,改属茨淮新河水系。茨淮新河系由治淮规划领导小组规划,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解决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大型骨干工程。该河上起颍河左岸的茨河铺,截引茨河、西淝河、芡河,在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1979年冬至1980年春,仍因经费不足,只开挖插花闸至颍河的24.456公里的河道中泓(底宽40米),将茨河水截引至新河。
堤防建设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茨河皆蒙其害,其两岸堤坝早已湮没无存。1951年夏,连降暴雨,河水出槽,两岸农田皆淹没。水退后,茨河两岸农民利用清淤弃土筑圩堤19处(茨左9处,茨右10处)进行自保。1963年,茨河涨水,一些沟口倒灌,两岸耕地又一次受淹。当年冬,太和县人民委员会报请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县境内的茨河两岸筑防洪堤坝134.51公里。工程计划刚实施,“文化大革命”开始,诬筑防洪堤是“以生产压革命”,工程停顿。1967年,地区水利局应河南省邀请,与周口地区水利局洽商后,拟订茨河治理方案,提出按20年1遇的防洪标准修建茨河堤坝,并沿堤坝建闸蓄水,因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程未能顺利进行。1975年,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阜阳、太和两县出动民工10万人,按照堤顶高程34米至37.9米,堤顶宽4米、内外坡1∶3的标准,历时3个月,修筑改造了茨河口至关集、关集至母猪港,母猪港至名利店、名利店至倪丘、倪丘至北八丈河、北八丈河至张胖店的两岸堤坝。总共做土方473万立方米。
枢纽涵闸
1958年和1959年,在黑河上修建了丁村侯桥闸和周堂闸。
丁村侯桥闸,老闸始建于1958年春,秋季竣工。闸为7孔,净孔宽3米,闸门高4.6米,由3台18吨、4台8吨螺杆启闭机启闭。后于1966年冬又扩建了新闸,闸为5孔,净孔宽4米,门高4.4米,由5台15吨螺杆启闭机启闭。新老闸同为桥闸结合,桥面净宽4米,新桥闸为砖拱,老桥闸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荷载汽一10级。新老闸门均系钢筋混凝土隔梁平板结构,最大蓄水量为350万立方米。老闸建成后,接着在右侧兴建一座20千瓦的水力站,装7.5千瓦发电机1台,架输电线1500米,为丁村集照明送电数月,后改为面粉加工厂,至1964年第二次治理黑河时停用。
周堂闸,1959年春筹建,年底建成。桥闸结合。全部为砖砌体拱结构,木闸门,共分5孔,其中净孔宽3米的4孔,净孔宽5米的1孔,兼作简易船闸,船闸闸室全长15米,水闸上下游为“八”字型。由于用砖砌筑,冻蚀严重,几经修补,仅能起交通桥作用。水闸南边约1000米处,兴建一座40千瓦动力站,因水力不足,没有投产即报废。1966年冬,在分流道建活动闸1座,3孔,每孔净宽4.5米。1976年因闸门腐坏,不能蓄水,停用。
茨河原墙闸,位于太和原墙集西500米处的茨河之上。全闸16孔,每孔宽5米,两端边孔闸底高程27.5米,中间14孔闸底高程25.5米。闸身底板宽以2孔为单元,每单元底板宽12.6米、长15.5米,厚1米。闸座拱垛式,拱垛之上浇灌混凝土,作为桥头基础。设计排洪流量每秒1008立方米。最高蓄水水位32米,可蓄上游来水1350万立方米。闸上设有机动车道,道宽7米,两侧设人行道,道宽1米。采用
钢筋混凝土板式
平面闸门。正孔的下扇闸门用滚轮滑动,配2×25吨卷杨启闭机。边孔闸门为1扇,配1×25吨卷扬机。该闸于1976年12月开工兴建,1977年5月竣工。做土方65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8804立方米,国家投资265.2万元。
茨河河口闸,位于阜阳市
颍泉区茨河铺,5孔节制闸与两侧的2孔通航孔,构成了黑茨河闸7孔开敞式结构。2020年3月,黑茨河水系连通工程一期开始建设,2020年11月,二期工程开始建设,全部工程下辖黑茨河闸、杨沟站、许沟涵三个部分,现已完工,由阜阳市黑茨河闸管理所运行管理。黑茨河两岸太和县及颍泉区境内的乡镇利用黑茨河闸拦蓄降雨,涵养沿岸地下水,可灌溉农田40万亩(保证率在80%以上),满足上游乡、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沿岸农业灌溉、水生态改善提供条件。同时利用黑茨河右岸的许沟涵引黑茨河水入杨沟,通过杨沟站向沙颍河活水,补充沙颍河阜阳闸来水,改善干旱年份航运条件,达到黑茨河水系连通的目的。当黑茨河上游突发污染事件后,黑茨河口节制闸关闭,污水通过许沟涵、许沟通向杨沟,最终通过杨沟站排入颍河,当黑茨河水位过低无法自排时,通过原墙闸放水把水位抬高;当外河水位高无法自排时需泵站抽排。黑茨河本干库容(含原墙闸上)为2540万立方米,通过置换的形式快速而有效的把污水处理掉,防止威胁茨淮新河饮用水源的安全,保证供水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改善茨淮新河饮用水源保证率,为茨淮新河水源的补给与安全充分发挥作用。
谷河王庙闸,1972年冬至1973年春建成。开挖土方8.9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426立方米,浆砌块石1042立方米,干砌块石142立方米,浆砌青砖266立方米,实用水泥428吨,钢材34.1吨,木材196立方米,总造价44.7万元。该闸位于旧县、原墙两区交界处的谷河上,太和至涡阳公路从闸上通过,是谷河疏竣新建配套工程之一,由县水利局勘探、设计、施工,是1座5空中型蓄水闸,来水面积225平方公里,设计底板高程26.5米,设计流量为155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74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122万立方米,可灌溉沿岸3万亩耕地,改善10万亩防旱条件。王庙闸竣工验收合格后,结合谷河堤防管理,成立王庙闸工管段,负责水闸运行和堤防管理。
谷河双浮闸,是一座浮体闸,闸址在双浮西北,谷河与界洪河交会处的下游,1974年9月批准施工。开挖土方5万立方米,浇注钢筋混凝土329立方米,混凝土206立方米,浆砌青砖525立方米,浆砌石块815立方米,实用水泥243吨,钢材31吨,木材108立方米,工程粮4万公斤。总造价31.47万元。该闸控制流域面积192.5平方公里,设计底板高程28.5米,设计流量125立方米/秒,核实流量为220立方米/秒。该闸关闭后可蓄水341万立方米,不但沿河两岸17万亩土地防旱条件可得到改善,还可调剂双浮河网化、界洪河及倒流河等大中沟水量,对太和中部地区的水量调剂起着重要作用。1980年初,谷河双浮闸验收合格后,成立双浮工管段,负责水闸运行和堤防管理。
航道航运
茨河是受黄泛危害较严重的河流,解放前,河道弯曲,且被淤塞。
抗日战争时期,沿河商业兴隆的集镇如清浅、倪邱、原墙等,每天停泊船只在400只以上。上可去蚌埠,下可通淮阴。县内生产的小麦、黄豆多赖此水道运出,并靠它运进食盐、煤油、布匹和目用杂货。1952年至1954年,对该河进行全线疏竣、茨河铺至清浅可通10吨以下木船。1950年至1952年间,太和县政府先后在该河两岸建造清浅、李兴、双庙、张册、倪邱、斤沟、瓦房庄、原墙、关集9座粮仓,库容量达7000万斤。
1958年颍河阜阳节制闸建成,原墙以下河段受回水影响,通航情况好转,茨河铺至关集,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500吨级轮驳船,关集至原墙,枯水期水深0.8米,不利通航;1979年原墙茨河闸建成后,关集以上航道断航,只有茨河铺至关集航道22公里,其中太和县境内8公里尚可通木帆船。
茨河原有胡寨、邱渡口、徐岗、张坡桥、张浅、刘浅、何楼、金钩、范渡口、马楼、淤沟、草谷堆、店集、田庄、邵渡口、齐大庄、赵湾等30个渡口。1973年新辟从阜阳至境内原墙镇的茨河轮船客运业务,每日1班往返1次。年客运量仅0.2万人次,客运最多的1977年也只有0.48万人次。1979年原墙节制闸建成后,该航班又告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