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动物是指以草原环境为
栖居地的生态地理动物类群。草原自然环境比较单纯,景色开阔,动物组成远较
森林地带简单,以穴居生活能力强的
啮齿类动物最为繁盛。草原上极端的生境条件,使动物的种类贫乏而种的个体数量丰富。
跳跃动物的类型,如亚洲的
跳鼠(Dipodidae)、
澳大利亚的
袋鼠(Macropodidae),尤其适应草原,几次跳跃即可跨过很远的距离。
有些鸟类亦属此生活型,如
鸵鸟(struthiocamelus)、
鸸鹋(Dromaius novaeholla-naleae)、
大鸨(Otis tarda)等。
草原上极端的生境条件,使动物的种类贫乏而种的个体数量丰富,如
美洲野牛(Bison bison)、非洲羚羊(Neo-tragus)、中国内蒙古的黄羊(Procapragutturosa)和
草原田鼠(Microtus brand- ti),还有鸽(Columba)群及成群的
蝗虫等。
在远离海洋的温带地区,由于水分不足,森林不能生长,因而在这些地区出现了
草原群落。草原的面积很广,大多分布托欧亚大陆、北美中部、南美南部和非洲南部。
草原的气候条件介于荒漠和温带夏绿阔叶林之间。夏季温暖、冬季寒洽:降水显较少,年降水量为150—500毫米,降水季节主要集小在夏秋两季,年变率大,又多暴雨,不易为植物所利用,故森林不能生长,相反地,那些喜旱耐寒的草本植物却非常发达。
草原动物种类通常较森林区贫乏,但与荒漠区相此,山于草本植物生长十分茂盛,食物条件比较优越,因此草原动物种类还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富有个体数量。在哺乳类方面,最多的是大型群居的有蹄类和穴居的啮齿类。典型的草原有蹄类有:
高鼻羚羊、黄羊(蒙古瞪羚羊)、原羊、叉角羚羊等;啮齿类有:黄鼠、旱獭、鼠绝、蒙古觅、蹶鼠、大仓鼠、灰仓鼠、鼢鼠、草原旅鼠和
普通田鼠等。典型的草原鸟类有:百灵、鸨(大鸭、小鸽)、草原鹃、红脚隼和鹤等。在草原地带,由于富右啮齿类,因而猛禽的数量也特别多。爬行类和两栖类为数很少,比较常见的如草原蜂蛇和麻蜥等。
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旱季水分的缺乏,对草原动物生态的影响很大,因而草原动物的季相交替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
高鼻羚羊等有蹄类也在达时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此较充足的地区。旱獭、黄鼠、大跳鼠、草原蹶鼠、仓鼠等典型的草原啮齿类到冬季都进入冬眠。有些种类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夏眠。此外,动物贮藏食物的现象也较普遍,如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达乌尔鼠鬼,冬季在洞口附近积藏着成堆的干草。所有这一切,都是草原动物季相活动的显著特征,也是草原动物对于环境的良好适应。同样地,草原动物的昼夜相活动也很明显,特别是在夏季。这是与气候因素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相适应的。
20世纪,随着人类不断在大平原地区进行开拓,
草原土拨鼠因被视为一种有害的动物而遭到灭杀。加之耕地和住宅的增加,草原土拨鼠的数量逐渐减少。现在,在国家公园之外,草原土拨鼠仍是灭杀的对象。
另外,在20世纪,捕食草原土拨鼠的动物也急剧减少。其中,
黑足雪貂在20世纪50年代几乎灭绝。1981年,在怀俄明州开始在仅存的黑足雪貂中开展人工繁殖并于1994年将它们放入国家公园。现在,园内栖息着300多只黑足雪貂。体型如猫大小的草原狐也曾在这里灭绝,2003年从科罗拉多捕获的114只草原狐被放入公园,仍在持续观察中。
2009年,从园内的
草原土拨鼠身上查出了鼠疫病菌。这是一种啮齿目动物的传染病,曾在加拿大引起了很大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会对貂和狐狸造成影响。
食草为生的野牛因其舌头和角比较珍贵而遭到人类的滥杀,到19世纪后半叶几乎灭绝。1963年,从北达科他州引进了一批野牛到恶地国家公园,现在种群数量已经达到800头。为了防止家畜将
布氏杆菌病传染给野牛,公园跟附近的养牛牧场用围栏隔开。
还有一些种类极为稀少,甚至有些野生种类可能已在我国消失,如
高鼻羚羊、野马只在我国甘肃武威
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有饲养。
雪豹的数量也只有1400-1600只,
野骆驼也只有1000只左右,有些种类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0年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濒危动物,如雪豹、马鹿西藏亚种,
野牦牛等,有些被列为濒危动物,如狼、豺、
野驴、
双峰驼、
白唇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