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 L.)是
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多年生
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根茎粗壮,斜生,具多数纺锤形块根,茎直立,假二叉状分枝,叶基生和茎上对生;托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外被疏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
叶片肾圆形或上部叶五角状肾圆形,基部宽心形,掌状深裂近茎部,
裂片菱形或狭菱形,羽状深裂,小裂片条状卵形,总花梗腋生或于茎顶集为聚伞花序,
苞片狭披针形,花梗与总花梗相似,明显短于花,
萼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花瓣紫红色,宽倒卵形,花丝上部紫红色,下部扩展,具缘毛,花药紫红色;雌蕊被短柔毛,花柱分枝紫红色。蒴果被短柔毛和腺毛。6-7月开花,7-9月结果。
多年生
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粗壮,斜生,具多数纺锤形块根,上部被鳞片状残存基生托叶。茎单一或数个丛生,直立,假二叉状分枝,被倒向弯曲的柔毛和开展的腺毛。叶基生和茎上对生;托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10-12毫米,宽4-5毫米,外被疏柔毛;
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3-4倍,被倒向短柔毛和开展的腺毛,近叶片处被毛密集,向上叶柄渐短,明显短于叶;叶片肾圆形或上部叶五角状肾圆形,基部宽心形,长3-4厘米,宽5-9厘米,掌状7-9深裂近茎部,
裂片菱形或狭菱形,羽状深裂,小裂片条状卵形,常具1-2齿,表面被疏伏毛,背面通常仅沿脉被短柔毛。
总花梗腋生或于茎顶集为
聚伞花序,长于叶,密被倒向短柔毛和开展腺毛,每梗具2花;苞片狭披针形,长12-15毫米,宽约2毫米,花梗与总花梗相似,明显短于花,向下弯曲或果期下折;萼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0-12毫米,宽4-5毫米,背面密被短柔毛和开展腺毛,先端具长约2毫米的尖头;花瓣紫红色,宽倒卵形,长为萼片的1.5倍,先端钝圆,茎部楔形;雄蕊稍短于萼片,
花丝上部紫红色,下部扩展,具缘毛,花药紫红色;雌蕊被短柔毛,花柱分枝紫红色。蒴果长约2.5-3厘米,被短柔毛和腺毛。
生长在山地草甸和
亚高山草甸。草地老鹳草是草甸草场的重要组成植物。在山地疏林内部,山地河谷阶地或平原河岸和扇缘地带都有分布。分布于阿尔泰山至天山北部的中山带,山地草原与森林垂直带之间,海拔高度1000-2100米。土壤为深厚的壤质黑土。在中国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森林草原地带,也有广泛的分布。它的生态幅度很广,分布的生境条件很复杂。从开阔平原到低山丘陵,到河滩阶地都有老鹳草的分布。因此它可发育在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上。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到半干旱地区。在天山、阿尔泰山山地草甸和大兴安岭两麓森林草原地带,气候较湿润,草地老鹳草发育良好。草地老鹳草在天山北坡中山带森林一草甸带内,成为建群种或亚建群种。共同混生植物有
白三叶草、
大看麦娘、
草地早熟禾、
无芒雀麦、
偃麦草、
紫苞鸢尾和
山地糙苏等。草地老鹳草在中国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森林草原带也有广泛的分布。常与建群种中生根茎禾草和种类繁多不占优势的杂类草混生,种类有
无芒雀麦、
拂子茅、
野古草、
细叶白头翁、
歪头菜等。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部、内蒙古、山西、西北、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至蒙古皆有分布,属典型欧亚温带分布。
草地老鹳草适宜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根系发达,具有肥厚的肉质块根。耐寒性强,不耐旱,再生性强。草地老鹳草4月中旬开始返青,5月至6月中旬分枝,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花,7月中至8月盛花,8月中旬结实。
草地老鹳草质地柔软。绵羊、山羊、马和牛喜食叶片和花序,马较喜食。调制成干草或枯草各种家畜都喜食。冬季枝叶易折断,脱落。植株含水量较高,刈割后遇雨易霉烂。因此在调制干草时应注意当地的天气变化。草地老鹳草营养价值高,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禾草,纤维素含量低于禾草(初花期15.94%)。在结实期含脂肪4.49%和钙1.59%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