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之恋
王安忆著中篇小说
《荒山之恋》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十月》1986年第4期。
内容简介
金谷巷的女孩儿早熟、富有激情,她懂得与各种男人周旋调情,也与丈夫有着爱欲的较量,但这一切都无以摆脱内心的孤独与焦躁,渴求再遭遇一个值得自己爱的男人,看自己究竟能爱到什么程度。当她遇到了心智不成熟,懦弱的大提琴手,便主动挑逗、引诱他,并想方设法不顾一切与之幽会。他们的欲念犹如大河决堤,他们忘了一切,不顾屈辱。接着,两个争斗的女人,为了一个软弱、懦怯地配不上她们的挚爱的男人,开始了无谓的较量。作为妻子的她,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斗争,挖空心思要把未曾谋面的另一个她与丈夫拆开,阻止他们继续。社会舆论将他们的身体隔离,却激发了他们精神上的反叛,他们在世俗生活里挣扎、隐忍与克制,但现实里的道德牵制、外围干扰,在领导与妻子面前供认自己的偷情,击碎了他最后的尊严,心里充满了无限的羞耻和屈辱;而她也承受着来自丈夫的殴打与折磨。最后两人相约自杀,一起殉情。
人物介绍
大提琴手:他从小就纤弱、害羞、拘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小说开端,哥哥带着他去求学。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十七岁的他独自面临未知的生活,长期处于封建的环境造就了他自卑、寡言的性格。大提琴手生性不是一个健谈乐观的人,他喜欢一个人处于黑暗的状态下。但他渴望他人的理解、认可,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他一直处于被否定、被忽略的状态,得不到安全感。大提琴手被性格活泼的金谷巷女孩儿所吸引,但在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里,他选择退缩、逃避,躲在婚姻与爱情的情感漩涡里苟且偷生,他既不想离婚也不敢私奔,以致酿成悲剧。
金谷巷女孩儿:她活泼、叛逆、热情、不受社会世俗的限制,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看到母亲和许多叔叔交往,她认为对男人不必付出真心,男人只是生活的调剂品,只不过是用来消遣的。金谷巷女孩儿和她丈夫之间像是一场战争,彼此之间更多是一种战胜、征服,这种征服欲战胜了情欲,战胜了爱情,也让他们之间缺乏爱的基础。但激情不是爱情,当征服欲望下的激情退去,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就失去了往日的精彩与兴奋。起初她对大提琴手逢场作戏地挑逗,却不可自控地弄假成真,那种沉睡在心灵深处的性和爱的意识觉醒了,就连她自己也感到害怕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王安忆在《荒山之恋》中,通过女性语言展露了女作家对性表达的自由状态,从性爱这个角度显示出女性作为生理上的女人和文化中的女人既相重叠又相抵触的矛盾。在小说中,王安忆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性爱心理,另一方面又以自觉的女性意识表现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心态和超越。如已婚的金谷巷女孩儿,在性爱的驱使下,爆发的不可遏制的原始冲动,以及相伴而生的内在焦虑与罪恶感。在小说中,作者强化了人的生命本能欲望——情欲的冲动,虚化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人物自身在欲望的海洋中挣扎、煎熬。金谷巷女孩儿鄙薄文化习俗,在两性关系的各种周旋中玩乐人生,聪明地驾驭男人。她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男人如棋逢对手般角逐、较量,打了个平手。但是一旦壮实的丈夫证实不了她的价值,填满不了她心灵的欲望,她渴求再遭遇一个值得自己爱的男人,看自己究竟能爱到什么程度。她与大提琴手逢场作戏,结果弄假成真,跌入欲海深渊。作者揭示了金谷巷女孩儿内心的骚动、幽秘及女性生命之火的燃烧,但壮烈之后终归毁灭。
婚姻之外的爱情虽不合法,但爱情从来不屑于礼法的衡量,礼法左右着爱情的现实命运,却无法改变爱情的内在感受。假戏真做不是他们的初衷,身不由己是情不自禁的无奈,她的母亲说过,人的一生只会爱一个人,有的人一生都遇不上,有的人遇上后就擦肩而过,有的人不但遇上还能相守。大提琴手对妻子一直感恩有加,因为她扮演着亦妻亦母的角色,小心修补着这个男人内心的创伤,耐心地陪着他长大,但他从来没说过“爱”。金谷巷女孩儿嫁给一个与自己旗鼓相当甚至更胜一筹的男人,享受着这个男人如父般的宠爱和暗中监视下的自由,虽然育有一子,可她仍然贪玩,也许正是这样的性子使她终究没有被传统驯化。两个家庭因为一段意外的爱情而濒于破裂,他们各自努力挽救,大提琴手的妻子努力调动他的工作,以为距离可以冲淡一切,金谷巷女孩儿的丈夫用暴力胁迫他们分开,然而一切于事无补。懦弱的他无法抉择,而果决的她选择不惜所有地追求所爱,以自杀的形式自卫,维护自己拥有爱欲并追求满足的权利。所以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结局的安排,是对他们僭越社会规则的惩罚,给世人以公正的交代,但其实作者有所偏私,在1980年的时代热潮里,即便困难重重,她仍旧希望人的欲望能得到正视与尊重并且可以舒展,让他们的爱情在死亡里永生。
艺术特色
《荒山之恋》中故事的叙述者“我”一直处于隐身状态,但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展开故事,对小说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予以描写,这种外聚焦的描写方式虽然粗浅,但强烈的现场感使读者感到叙述者的目光无处不在,此时叙述者就像一个站在角落里的旁观者。“那时候,一曲《新疆之春》便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了。”这是《荒山之恋》的开头,叙述者隐身在时间背后,“一个欣长纤弱的少年,肩上背了一个大行李袋……”这是男主角的出场,“城东金谷巷里,早些年落生了一个女孩儿:哭声又响又脆,唱歌似的。”女主角也登场了。“他”和“她”就像两条双行轨道向前延伸,王安忆使用第三人称双线叙述方式展开故事,加上开头的回忆笔调,叙述者显然并不参与到故事中去,“我”成为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叙事形式的传统性有利于削弱叙事内容的先锋性所造成的冲击。王安忆在《荒山之恋》里对金谷巷女孩儿对男性恰到好处的玩弄心理并不避讳地展露,而这种女性心理状态对传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来说是一种挑衅,从小看着妈妈和来来往往的“叔叔们”打交道,小小的女孩子便觉得自己己经把男人的本性看透了,没有攻克不下来的难题,她觉得自己也能够像妈妈一样把男人捏得滴溜溜转,金谷巷女孩儿自信可以将任何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在传统社会里,这是对男尊女卑秩序的挑战,而这种“她”视角的叙述手段起到了隔离现实的作用,有效地规避了因冲击菲勒斯中心主义所受到的阻碍,这是王安忆对女性欲望进行深刻剖析的前奏,也是女性欲望为取得合法性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发起的“佯攻”。
《荒山之恋》是王安忆的早期作品,所以叙述方式还未脱离传统的桎梏,小说主要采用的是双线叙述方式,用第三人称她和他来分别讲述男女主人公相识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小说一共分四章四十三节,第一、二章分别交代了大提琴手和金谷香女孩相遇之前各自的成长、恋爱和婚姻经历,用了三十五节的篇幅,其中十节属于背景交代,写大提琴手的有十四节,写金谷香女孩的有十一节,第三章只有篇幅较长的三十六节,这一节的写作是整个故事的高潮,男女主人公终于相遇,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因不能相守而双双殉情,第四章共五节篇幅极短交代了人们发现他们的死亡后各自的心理感受。小说在内聚焦叙述中采用的是转换型内聚焦叙述,从小说的章节统计分析来看,对大提琴手和金谷巷女孩儿的心理描述比重基本持衡,甚至对大提琴手的外在经历和内在心理活动展现的略多一点。
作品评价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那段生死之恋发作以前,作者为我们讲述两个温暖宁谧幸福的小家庭建立的原原本本,几乎是不动声色地讲了(带着她特有的明快畅达、细致体贴)把整幢房子带入坟墓的祖父的故事,说了一身一世用自己的色相换取男人的眼泪财帛的妈妈的故事,还有那位孝顺隐忍的母亲,善良、懦怯、天生异秉而又极易满足的大提琴手,聪慧多情的女学生,和母亲一样骚情伶俐的女孩子,自信骄矜又带点粗野的军人……一幅幅浮生画里,有王安忆先前中短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单个延续,但更重要的则是众多形象的聚拢汇合。然而当那如火如荼的婚外恋的各种条件业已成熟,悲剧的序幕微微启动时,王安忆的手颤抖了,这不仅表现在笔致的经常越轨,视野、空间的明显收缩和逼仄,人物激情与命运的急转直下,更主要的是作家全身心的投入。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王安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长恨歌》《富萍》《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启蒙时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中篇小说《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王安忆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6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08:5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