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启期
春秋时期隐士
荣启期,(前595—前500年),字昌伯,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之野,对孔子自言得三乐成为美谈: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五。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荣氏后人尊称荣启期为鼻祖,称堂号为三乐堂.
基本信息
个人简介
荣启期(前595—前500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人,生于周定王12年(公元前595年),卒于周敬王20年(前500年),终年96岁。
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王宗室姬霞受封于户地,今陕西户县。并将分封于户地的姬霞改封于荣锜涧(今河巩义市境内),采邑于荣邑,故曰荣公。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是为鲁宗之始”。
荣启期为叔公后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值衰世季末,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
荣期三乐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后世影响
后人评价
荣启期与孔子的这番对话,使他的名字永远地流传下来。在后世许多诗文辞赋中,都把他作为“高士”的象征。东晋陶渊明做《饮酒》诗,有专写他的一章:“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保存至今
保存的南朝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模印砖画),更把他和后来的竹林七贤画在一起。画面上,荣启期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鼓琴高歌。正是陶渊明诗中吟咏的“荣叟老带索,欣然之弹琴”的形象。荣氏后人尊称荣启期为鼻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01:5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