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规划
大城市如何合理地发展和建设所作的重要尝试
莫斯科规划有多次,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1935年和1971年的两个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
苏联首都莫斯科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曾多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1935年和1971年的两个总体规划。
主要规划
1935年规划方案  1935年的规划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大城市如何合理地发展和建设所作的一次重要尝试。1935年7月10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莫斯科改建总体规划的决议。这个规划的要点是:①从莫斯科的具体条件出发,否定了关于保留有近 800年历史的老城、另建新城和彻底拆毁老城、重建新城的两种极端主张,确定了保留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同心放射式格局),通过整顿、改善街道和广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的原则。同时提出通过合理安排建筑布局,确保充足的水源,疏散稠密区人口等措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②根据均衡分布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和 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禁止在莫斯科新建工业企业的决议,提出了控制人口规模为500万,用地从285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的目标。③在市区周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④发展包括地下铁道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化。⑤引进天然气,以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发展以热电联合生产为主的集中供热。⑥在疏通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基础上,广开水源等。实践证明,上述规划内容是切合实际的、有远见的,对莫斯科的改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规划中提出控制城市规模的目标没有达到。1959年城市人口已达 504.6万人。1960年不得不全面扩大市区范围(总面积达到878.7平方公里)。
1971年规划方案  苏联当局于1971年批准了新的总体规划方案。规划期限为25~30年(1961~1985或1990),若干设想到2000年。新规划除继续控制城市规模(市区人口远景控制不超过800万)外,有两个基本要点:①市区布局从单一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并相应地划分为八个规划片(综合规划区)。每片有人口60~100多万,各有一个配备高级服务设施和各种公共机构的市级中心。此外,通过调整工业,把66个生产区均匀地安排到八个片中。这样就可为各片居民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莫斯科市中心由于有周围七个中心分担它的功能,就有可能保存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为保证各规划片居民就近休憩,便于接触大自然,并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各个边缘规划片都安排了与市郊森林公园相连的大块楔形绿地。全市将兴建一套包括环绕市中心的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道路系统,加上扩大的地下铁道网,使多数居民乘车上班的时间缩短到30~35分钟。新规划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到1990年,每个居民享有的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争取做到每家有一套住宅,每人有一间住房。②制订了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在中央单位参与下,根据全国生产力均衡发展的要求,确定了莫斯科国民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莫斯科地区规划提出,要限制工业进一步集中到市区及离市中心50~60公里的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地区应距市中心100~200公里。其意图是在首都地区形成一个互相连系、协调发展的人口(城镇)分布体系。 1971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是要综合全面地解决首都的城市建设以及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有关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莫斯科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市中心区的人口趋于减少;市区周围兴建了几十片大型居住区;居住水平大大提高(1984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6.8平方米);环境得到了改善;公共交通比较方便(1984年地下铁道总长度达203.5公里);市政设施比较完善(1984年全市住宅中99.5%有集中供热,74.0%有煤气,25.6%有电灶,97.3%有浴室,88.2%有热水供应)。古城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1984年初已达858万),建筑用地日益紧缺,致使新居住区建筑的平均层数不断提高,各规划片的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绿化设施达不到规划目标。为适应城市今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1985年决定将市区面积扩大到994平方公里,人口相应增加到870万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5 11:57
目录
概述
规划提出
主要规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