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邦联,又称
莱茵联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及
奥地利帝国皇帝
弗朗茨一世(1792年-1806年又称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于
奥斯特里茨战役战败后由
拿破仑所建立,是1806年至1813年间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实体,最初成员有16个前
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
译名解析
莱茵同盟和莱茵邦联在德国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莱茵同盟的德语是Rheinischer Bund,莱茵邦联德语是Rheinbund。
莱茵同盟存在于1658一1668年,莱茵邦联存在于1806一1813年。中间相隔了140余年。莱茵同盟存在了10年,莱茵邦联只存在了7年。莱茵同盟的成员前后加起来总共有28个,莱茵邦联的成员前后加起来总共有16十23=39个。但在这两个概念的译名问题上,却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历史卷,曾在25页中把“莱茵邦联”译成了“
莱茵联邦”:“……1806年,莱茵地区的16个德意志邦在法国庇护下,组成莱茵联邦……”,在694页中又把“莱茵邦联”译成了“
莱茵同盟”:“……为了巩固在德意志中西部地区的统治,
拿破仑一世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同盟……”,使不清楚相关历史或不了解这两个概念原文的读者如堕五里雾中。
成员国
1806年7月25日的创始成员:
3.美因茨选侯国,1810年后为法兰克福大公国
5.贝格大公国
7.拿骚-乌辛根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魏尔堡合并为
拿骚公国8.拿骚-魏尔堡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乌辛根合并为拿骚公国
9.霍亨索伦-黑钦根侯国
10.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侯国
11.萨尔姆-萨尔姆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12.萨尔姆-基尔堡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13.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
14.列支敦士登侯国
15.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1806年8月14日升格为
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16.莱延伯国,1806年7月12日升格为莱延侯国
后来加入的成员:
1.维尔茨堡大公国(1806年9月25日加入)
3.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4.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5.萨克森-迈宁根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6.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7.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8.
安哈尔特-德绍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9.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10.
安哈尔特-科滕公国(1806年12月15日加入)
11.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2.绍姆堡-利珀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3.罗伊斯-格莱茨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4.罗伊斯-施莱茨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5.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6.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7.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8.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19.瓦尔德克侯国(1807年4月18日加入)
20.威斯特法仑王国(1807年12月7日加入)
21.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1808年2月10日加入)
22.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1808年3月22日加入)
23.奥尔登堡公国(1808年10月14日加入,1810年12月13日并入
法兰西帝国)
邦联的实质
虽然名为“莱茵邦联”,却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邦联”体制。根据《莱茵邦联文件》,莱茵邦联除了军事上结成联盟外,还应有共同的宪法机构,下面要有一个常设的邦联大会以及邦联法院。作为邦联主席的达尔贝格为此曾经提出两份邦联宪法草案,但是巴伐利亚、符腾堡等邦担心新的邦联宪法会限制其处置自己邦国事务的自由和损害它们的主权,因此都以不合适为由加以拒绝。后来拿破仑又让法国外交部起草了一份新的邦联基本规程,但最终并没有得到实施。
莱茵邦联是拿破仑贯彻法国战略利益的工具。首先,它使法国与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大德意志强国之间出现了一个缓冲地带,减轻了法国可能面对的直接威胁。这也是自中世纪后期以来法国与德意志皇权斗争的一贯策略。其次,莱茵邦联对拿破仑而言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根据规定,邦联各成员都有义务在战时提供一定数额的兵员,最多时邦联各成员国提供的兵员将近12万人。此外,拿破仑为了法国的利益不惜损害莱茵邦联成员的主权。1810年到1811年,法国无视《莱茵邦联文件》的相关规定,以大陆封锁为借口,陆续吞并了萨尔姆、阿伦贝格和
奥尔登堡等莱茵邦联邦国。
建立和扩大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的强势地位使与法国接壤的一些德意志邦国纷纷讨好法国,并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以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好处。其中,
巴伐利亚完全按照法国的旨意办事,分别于1801年8月和1802年5月与法国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以及领土交换与补偿协议。
符腾堡、
巴登等邦也紧紧投靠法国,希望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
美因茨大主教达尔贝格也倒向法国,以便保住自己的位置,并尽可能多地获得补偿。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南德诸邦干脆与拿破仑结成联盟对抗英、奥、俄组成的
反法同盟。拿破仑则报之以桃李,在对抗反法联盟胜利后,迫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提升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为王国,巴登、
黑森-达姆施塔特为大公国。南德诸邦还通过联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拿破仑的关系。
拿破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南德诸邦乃至所有德意志中等邦国的力量,形成“第三德国”,使之依附法国,以对抗
普鲁士和
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大邦。因此,在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之后,拿破仑恩威并施,于1806年1月建议德意志中等邦国成立一个在他保护下的新邦联,联合起来捍卫自己的主权。虽然后者担心这种邦联会使自己刚刚获得的主权受到削弱,表现出抵触情绪,但最终因不敢与拿破仑决裂而不得不屈服。
1806年7月12日,16个德意志诸侯的全权代表在
巴黎与法国外交大臣
塔列朗签署《莱茵邦联文件》,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组成由法国皇帝保护下的“莱茵邦联”。邦联的共同利益由设在
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处理,邦联大会主席由美因茨大主教达尔贝格担任。后来邦联再多19个邦国加入,邦联的邦国合共统治超过一千五百万人,对法国于东线有着战略性的优势。根据条约,邦联平常由一个有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邦联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邦联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
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协助作战。
在1806年10月14日的
耶拿战役普鲁士王国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了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版图,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
吕贝克和
不莱梅三个
汉萨同盟城市。
1808年,莱茵邦联已经拥有4个王国、5个大公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
法兰西第一帝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
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
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法军撤退到
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
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邦联正式解体。
改革运动
拿破仑试图通过推动莱茵邦联各邦的改革来强化其影响力。他要求邦联各成员按照法国模式进行改革,颁行宪法,实行与《拿破仑法典》相一致的法律规章,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管理体制等,以期确立一种稳定法国优势统治的国家结构,进而长期稳定其统治。因此,不管拿破仑有意与否,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莱茵邦联的现代化改革和向现代社会转型。由于与法国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受法国影响的程度不同,莱茵邦联成员的前进步伐不尽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拿破仑的亲属或亲信统治的邦国,包括其妹夫
缪拉统治下的贝格大公国、其弟
热罗姆·波拿巴统治的
威斯特法伦王国和达尔贝格领导下的法兰克福大公国三个“人造邦国”。它们是拿破仑控制下莱茵邦联的“示范邦国”,在改革方面毫无顾忌地把法国革命的成果“移植”过来,成为剔除封建因素最彻底的地区。第二类是南德各中等邦国,包括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等。它们一方面受到法国的巨大影响,努力仿照法国模式;另一方面则坚持自己的某些做法,因而与第一类邦国有所不同。第三类是日后陆续加入莱茵邦联的各邦,包括
萨克森和中北部众多的小邦国。这些邦国受法国的影响较小,改革和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