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沱组,是以组为
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
结构。刘鸿允、沙庆安于1963年命名。是一套含凝灰质成分较多的粗碎屑岩组。底部
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或崆岭群之上,顶部与上覆
南沱组底部的黄绿色块状冰碛泥砂质砾岩假
整合接触。该组分布于
川、
鄂地区。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建“南沱组”,将其下部的砂岩称为“南沱粗砂岩”。1963年刘鸿允、沙庆安将李四光等之“南沱粗砂岩”改称“莲沱群”。1978年易名为“莲沱组”,沿用至今。
为一套含凝灰质成分较多的粗碎屑岩组。下部为紫红、灰绿色粗-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及灰白色晶屑、
玻屑凝灰岩、
凝灰质砂岩及岩屑砂岩。交错层发育,厚50—260m。产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 Minutum 以及Taeniatum sp., Laminarites sp. 等。莲沱组为以
河流相为主的陆相沉积。形成于
晋宁运动之后的古侵蚀面上。各地厚度不同。张惠民等(1982)测得莲沱组形成时的地理位置平均为古纬度25 。康普斯顿(W. Compston)用
离子探针方法测得该组中上部层凝灰岩锆石年龄为(748±12)Ma (赵自强等,1985)。
底部有厚1.5m 的肉红色、灰绿色砂砾岩,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或
崆岭群之上,顶部以一层厚约2m的浅灰绿色及暗紫色凝灰质岩屑砂岩与上覆
南沱组底部的黄绿色块状冰碛泥砂质砾岩
假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