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属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属
菅属(学名:Themeda):是禾本科,黍亚科的草本植物。约28种。粗壮或细弱的多年生草本;总状花序单生于舟状佛焰苞内,通常排成硕大的圆锥花序,每一总状花序有小穗6-11,最下的4小穗几轮生如总苞,无柄,无芒,雄性或中性,穗轴顶节着生3枚小穗,其两侧2枚为雄性或中性,均有柄,无芒,中央1枚为两性,无柄而有长芒,总轴脱节于下部无柄小穗之上,且于实性小穗下成一锐尖的基盘;实性小穗的颖等长,革质,外稃长椭圆形,透明质。
形态特征
菅属植物是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秆粗壮或纤细,近圆形,实心,坚硬,左右压扁或具棱,无毛或被毛。叶鞘具脊,近缘及鞘口常散生瘤基刚毛,边缘膜质,疏松或紧抱秆,上部的常短于节间;叶舌短,膜质,顶端密生纤毛或撕裂状;叶片线形,长而狭,边缘常粗糙。
总状花序具长短不一的梗至几无梗,托以舟形佛焰苞,单生或数枚镰状聚生成簇,再组成扇状花束;花簇或花束下都托有叶状佛焰苞,再形成硕大的伪圆锥花序;每总状花序由7-17小穗组成,最下2节各着生1对同为雄性或中性的小穗对,形似总苞状,常称总苞状小穗;最上1节具3小穗,中央1无柄小穗,两性或雌性,具芒,两侧各1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无芒;中部各节为(0-)1-5对异性对,每对中1无柄,两性或雌性,具芒,另1有柄,雄性或中性。
总苞状小穗常同为披针形,背部多压扁,着生于同一水平或不在同一水平上,常无芒,有1-2小花或退化仅剩外稃;第一颖草质,边缘膜质,内卷,具2脊和多脉,被毛或无毛或近顶部及近缘散生瘤基刚毛;第二颖膜质,边缘内折,具3-5脉;外稃披针形,透明膜质,具1脉,偶尔顶端延伸成1短芒;内稃狭,透明膜质;鳞被2,细小,楔形;雄蕊3-0;无柄小穗圆柱形,基盘密生髯毛,歪斜脱落,急尖、锐利。
革质,果时硬化,枣红色,深褐色或黄白色,第一颖边缘膜质,内卷紧包第二颖;第二颖背部具宽圆的龙骨突,两侧具深沟;第一外稃略短于颖,透明膜质,少脉,其内稃与外稃同质,长为外稃的3/4至不存在,通常中性;第二外稃退化为芒的基部,中脉粗,延伸发育成各式芒;第二内稃细小至不存在;鳞被2,楔形;雄蕊3-0;花柱自基部分离,开花时柱头自小穗中部或中部以上两侧伸出,柱头帚状。
颖果线状倒卵形,具沟,胚乳约占其1/2。染色体x=10。
生长环境
菅属植物生长环境从草原到热带稀树草原,在中等至高降雨地区。其中黄背草生长在海拔80-2700米的干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缘等处。而阿拉伯黄背草分布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850米之间。半干旱至干旱的草原,温带草原群落中,一般生长在草地和开阔的林地的中。温度变化很大,霜冻很常见。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生长在从腐殖质粘土到结构较差的沙子的各种土壤上。袋鼠草生长在沿海灌木丛、草木林地、河沿地区、干燥坡地、荒地和路边。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温暖地区,大洋洲亦有分布;中国13种,主产西南和华南地区,其中黄背草分布几乎遍布全国。
主要价值
该属植物幼嫩时大都可作饲料,秆、叶可做造纸原料。在非洲的某些地区被用作茅草,在莱索托及其周边地区,有时将其用作茅草和一些编织品。在澳大利亚,它们被用作观赏和园林植物。
生长习性
菅属植物具有耐旱性,并表现出相当大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其中黄背草、袋鼠草和阿拉伯黄背草尽管此类草可以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它们更喜欢粘土和有机含量高的土壤。一些菅属物种具有耐火性,当定期燃烧时,该抗性增加,但是仅在着火后休息并且不发生过度放牧的情况下才增加。小穗的长芒在潮湿时会旋转,并将种子驱动到地下。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Themeda triandra.UBC Botanical Garden.
Themeda.BioLib.cz.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2 11: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