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属
桔梗目菊科植物属
菊属(学名:Chrysanthemum L. ,异名:Dendranthema),菊科的一属。约30余种,多可供观赏,主要原产旧大陆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栽培种的头状花序较野生种大得多。该属多数植物叶芳香,互生。头状花序上盘花和边花同时存在或缺边花。受人喜爱的观赏植物如(C. morifolium)、小白菊(C. parthenium)、珍珠菊(C. segetum)、C. balsamita等。小白菊除药用外,和红花除虫菊均可用制杀虫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不分裂或一回或二回掌状或羽状分裂。
头状花序异型,品单生茎顶,或少数或较多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边缘花雌性,舌状,1层(在栽培品种中多层),中央盘花两性管状。总苞浅碟状,极少为钟状。总苞片4-5层,边缘白色、褐色或黑褐或棕黑色膜质或中外层苞片叶质化而边缘羽状浅裂或半裂。花托突起,半球形,或圆锥状,无托毛。舌状花黄色、白色或红色,舌片长或短,短可至1.5毫米而长可到2.5厘米长或更长。管状花全部黄色,顶端5齿裂。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截形。花药基部钝,顶端附片披针状卵形或长椭圆形。全部瘦果同形,近圆柱状而向下部收窄,有5-8条纵脉纹,无冠状冠毛。
生长环境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喜阳光,忌荫蔽,较耐旱,怕涝。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根茎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经受微霜,但幼苗生长和分枝孕蕾期需较高的气温。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较耐寒,生长适温18-21℃,地下根茎耐旱,最忌积涝,喜地势高、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皆能生长。而以pH6.2-6.7最好。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
分布范围
该属约近30余种,主要分布中国以及日本、朝鲜、苏联。中国有17种。
如野黄菊中国均有分布,紫野菊分布在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毛华菊分布在华中,甘菊多分布于东北及华北, 小红菊多分布于华北及东北,菊花脑产于南京。菊花品种遍布全国各城镇与农村,尤以北京、 南京、上海、杭州、青岛、天津、开封、武汉、成都、长沙、湘潭、西安、沈阳、广州、中山市小榄镇等为盛。 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微的图样。
繁殖方法
可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故生产上常用。
⑴分根繁殖秋季收菊花后,选留健壮植株的根蔸,上盖粪土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烘土,并浇稀粪水,促进萌枝迅速生长。4-5月,待苗高15-25厘米时,选择阴天,将根挖起;分株,选择粗壮和须根多的种苗,斩掉菊苗头,留下约20厘米长,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开6-10厘米深的穴,每穴栽一株。栽后覆土压实,并及时浇水。
⑵扦插繁殖4-5月进行,选粗壮、无病虫害的新枝作插条,截成10-12厘米长,摘除下部叶片,插条下端切成斜面,切口蘸上黄泥浆,按株行距8厘米×15厘米插入苗床,入土深度为插条的1/2-2/3,随剪随插。插时苗床不宜过湿,否则易死苗,最适宜插条生根的温度为15-18℃,插苗后,最好在上面盖1层稻草,并搭好荫棚,保持一定湿度,约20天就可生根,30-35天后,苗高20厘米时,即可移栽大田,方法同分株繁殖法。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旱地和稻田均可种植。但宜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种植,pH6-8,忌连作,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每亩施入农家肥4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豆饼40千克作基肥,深翻30厘米,耙细整平,作成1.2-1.5米的高畦。供扦插用的苗床,应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并搭好前拥,以备遮荫。
田间管理
⑴中耕除草
菊花缓苗后,以中耕除草为主,稍深锄,使表土干松,底下稍湿润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俗称“蹲苗”。人伏后根部已发达,宜浅锄,以免伤根。
⑵追肥
菊花吸肥力强,需肥量大,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在打顶时结合培土进行,每亩施稀人粪尿1000千克;第二次在现蕾前,每亩施人人粪尿2000千克,配加过磷酸钙15千克,以利多开花,开大花。也可用2%过磷酸钙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
⑶排灌
缓苗后要少浇水,6月下旬后旱天要多浇水,尤其是孕蕾期前后,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追肥后也要及时浇水。雨季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⑷打顶、培土在生长中,一般要打顶1-3次,促使多分枝,具体时间和次数据生长情况而定。一般第一次在6月初,打去10厘米,留30厘米高,第二次在6月底,第三次不得迟于7月下旬。第一次打顶后,结合中耕除草,在根际培土15-18厘米,增强根系,以防止倒伏。
采收加工
种植当年11月上旬第一次采摘,约占总产量的50%,隔5-7天采摘第二次,约占产量的30%,再过7天采收第三次。采花标准为:花瓣平直,有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通常于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将花头摘下。鲜花采回后,薄薄地摊晾半天,然后将晒瘪的花放入直径五厘米的小蒸笼内,厚度一般为4朵花高,约1.6厘米厚,然后放在盛水的铁锅上蒸,蒸时火力要均匀,保持笼内温度90℃左右,蒸3-5分钟后取出。置竹帘上晾晒,日晒3-4天后翻花1次,然后置通风的室内排晾,经1周后再晒至干燥即成。
主要价值
药用
性味:甘苦,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无毒。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⑴《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⑵《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⑶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⑷《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⑸《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⑹《珍珠囊》:养目血。
⑺《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⑻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⑼《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食用
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菊花气味芬芳,可烹制出多种美味佳肴。
饮用
杭白菊为菊科植物菊,杭白菊内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华医学研究表明,杭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常饮本品,春暖去湿、夏暑解渴、秋日解燥、冬季清火。更能美容养颜、补血提神,以增强生命之活力,使人延缓衰老,更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是一种高效超值之保健饮品。杭白菊泡茶饮用,具有以下功效:
⑴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⑵有解热作用;
⑶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⑷有抑菌作用,菊花水煎剂及水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PR3株)均有抑制作用。
观赏
菊花为园林应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广泛用于花坛、地被、盆花和切花等。被山西省太原市作为市花。菊花除具有观赏价值外,还是一种实用植物。实用菊包括食用菊、茶用菊和药用菊等。
植物文化
菊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菊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菊花文化意义深远。
病虫防治
⑴斑枯病又名叶枯病。4月中、下旬始发,为害叶片。防治方法:收花后,割去地上都植株,集中烧毁;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施1:1:100倍液波尔多液和50%托市津1000倍液。
⑵枯萎病。6月上旬至7月上旬始发,开花后发病严重,为害全株并烂根。防治方法:选无病老根留种;轮作;作高畦,开深沟,降低湿度;拔除病株,并在病穴撒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⑶霜霉病。3月始发,二次发病在10月,多雨时发病严重,为害地上部。防治方法:种苗用40%疫霜灵300-400倍液浸10分钟后栽种;发病期用40%疫霜灵200倍液或50%瑞毒霉素500倍液喷治。
⑷菊天牛又名菊虎,5-7月发生,以幼虫蛀食茎枝。防治方法:发现茎梢萎蔫时,于折断处下方约4厘米处摘除,集中销毁;5-7月,在早晨露水末干前在植株上捕杀成虫;用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治。此外,尚有蚜虫、瘿螨、斜纹夜娥等为害。
下级分类
种间杂交
菊花较其它栽培植物有明显的不同,许多栽培植物都能在野生种中找到相似种,而菊花作为单独的一个种,在自然界却找不到直接的野生种,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谜团。经过科学家不懈的努力,菊花起源问题虽尚无定论但初步有了一些眉目。
学界普遍认为菊花是“栽培杂种复合体”,即菊花是菊属家族下面的不同野生种经天然种间杂交,然后人们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选择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类型,精心培养而成的。也就是说菊花的老祖宗只是一些不起眼的野花,这些野花是菊科菊属家族下面的不同物种,研究表明主要是毛华菊、野菊、紫花野菊、甘菊等菊属植物,它们在天然状态下经过种间杂交,然后又经过千年的人工选育,逐渐形成千变万化的菊花。天然杂交是菊花起源的起始点,精心的培育和日积月累的人工选择在菊花的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用品种
药用的共有11种:
⑴菊花 D.morifolium (Ramat.) Tzvel.
原产中国,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已培育出1千多园艺用菊花品种。中国的药用菊花有著名的地道药材贡菊、杭菊、滁菊、亳菊等,经过多次产地调查和栽培观察,整理出中国药用菊花栽培变种9个。
花序:甘、苦、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平肝。根:利水。
贡菊 D.morifolium`Gongju´;nom.ined.
主产安徽歙县,栽培于海拔200-600m的向阳山坡。该变种是著名地道药材贡菊,头状花序平均直径4.62厘米,舌状花白色,约15层,内外层比为0.53,管状花无或少。贡菊茶药均宜。
湖菊(又称软杆) D.morifolium‘Huju’nom,ined.
主产浙江桐乡市,栽培于杭嘉湖平原,现湖北、江苏部分地区有引种。湖菊是著名地道药材杭白菊中的优良品种,头状花序平均直径4.82厘米,舌状花白色,7-8层,内外层比为1.0,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51厘米。湖菊茶药均宜。
小白菊(又称小洋菊,硬杆) D.morifolium‘Xiaobaiju’nom.ined.
主产浙江桐乡市,栽培于杭嘉湖平原。小白菊是杭白菊的原始品种之一,头状花序平均直径4.84厘米,舌状花白色,约5层,内外层比为0.95,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20厘米。小白菊茶药兼宜。
白菊(又称大洋菊,洋菊花) D.morifolum‘Dabaiju’nom.ined.
主产浙江桐乡市,栽培于杭嘉湖平原。大白菊是杭白菊药材的品种之一,习惯及现代研究均认为质量次于湖菊和小白菊,头状花序平均直径5.80厘米,舌状花白色,7-9层,内外层比0.95,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60厘米。大白菊可药可茶。
小黄菊 D.morifolium‘Xiaohuangju’nom.ined.
主产浙江海宁、桐乡等地,栽培于杭嘉湖平原。江苏射阳等地引种较多。小黄菊是中药杭黄菊的最主要品种,以前还有大黄菊,现已失种。小黄菊头状花序平均直径4.38厘米,舌状花黄色,约5层,内外层比0.97,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01厘米。小黄菊主要作为药用。
滁菊(又称“全菊”) D.morifolium‘Chuju’nom.ined.
主产安徽全椒,栽培于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该栽培变种是著名的地道药材滁菊,头状花序平均直径5.42厘米,舌状花白色,7-8层,内外层比0.65,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57厘米。滁菊主要作为药用,亦可茶饮。
亳菊(又称济菊,嘉菊,小怀菊,祁菊) D.morifolium‘Boju’nom.ined.
主产于安徽亳州,栽培于淮北平原。是地道的药材亳菊的优良品种。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栽培的药用菊花也均为此栽培变种,因产地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河南武陟等地栽培的称“小怀菊”;山东嘉祥栽培的称“济菊”或“嘉菊”;河北安国栽培的称“祁菊”。亳菊头状花序平均直径4.21厘米,舌状花微黄至白色,约10层,内外层比0.93,管状花盘平均直径0.78厘米。亳菊以药用为主。
大马牙 D.morifolium‘Damaya’nom.ined.
主产于安徽亳州,其它地区有零星引种,栽培于淮北平原。大马牙头状花序平均直径7.25厘米,舌状花白色,约8层,内外层比0.92,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62厘米。大马牙作为药用,是药材亳菊较次的品种。
大怀菊 D.morifolium ‘Dahuaiju’nom.ined.
主产河南武陟,栽培于平原地区,是药材怀菊的原始品种之一,头状花序平均直径5.52厘米,舌状花淡黄色,盛开后变白,约5层,内外层比0.92,管状花盘平均直径1.93厘米。
⑵野菊 D.indicum(L.)Des Moul.
广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田边、路旁等地。
花序:苦、辛、凉;清热解毒,疏肝明目,降血压。根、全草:苦、辛、凉;清热解毒。
神农架香菊 D.indicum(L.)Des Moul.var.aromaticum Q.H.Liu et S.F.Zhangtd,
产湖北神农架,生于海拔2400-2800m的山坡,路边草丛中。
全草:苦、辛、凉;清热解毒。
⑶甘菊 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Ling et Shih产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云南。生山坡、河谷、荒地,海拔630-2800m。
花序:苦、辛、凉;清热解毒,凉血降压。根、全草:用于咳嗽痰喘。
甘野菊 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 Ling et Shih var.seticuspe(Maxim.)Shiht
产东北、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生于偏潮湿地区。
花序:苦、微辛、凉;清热解毒,平肝。根、全草:苦、辛、凉;清热解毒。
毛叶甘菊 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Ling et Shih var.tomentellum(Hand.-Mazz.)Ling et Shih
产云南,生于山坡路旁。
花序:苦、辛、凉;清热解毒,平肝。全草:发散风寒,祛风利湿,清肝明目。
⑷毛华菊 D.vestitum(Hemsl.)Ling
产安徽、河南、湖北,生于山坡,海拔340-1700m。
花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全草:用于皮肤瘙痒。
⑸紫花野菊 D.zawadskii(Herb.)Tzvel.v
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生于草原、林下、岩边,海拔850-1800m。
花序、叶:清热解毒,降血压。
菊花脑 D.nankingense(Hand.-Mazz)X.D.Cuivo
产安徽、江苏、上海,栽培。
嫩茎叶:清热解毒、明目;亦作蔬菜食用。
⑺白花山菊 D.albiflorum D.Q.Wang et S.J.Liu nom.ined.
产安徽,生于山坡,海拔200m。是一种新发现的开白花野生菊属种类,头状花序直径3-3.5厘米,大于野菊(1.5-2.5厘米)和甘菊(1-1.5厘米)。
花序:甘、苦、凉;清热解毒,疏风明目。全草:苦、辛、凉;清热解毒。
⑻蒙菊 D.mongolicum(Ling)Tzvel.
产内蒙古、山西,生于石质山坡,海拔1500-2500m。
花序:清热解毒。
⑼楔叶菊 D.naktongense(Nakai)Tzvel.vo
产东北、内蒙古、河北,生于草原,海拔1400-1720m。
花序:清热解毒。
⑽委陵菊 D.potentilloides(Hand.-Mazz.)Shihsn
花序:祛风明目,清热解毒。
⑾北、华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生于草原、山坡、林缘、灌丛及河滩等处。
花序:清热解毒,消肿。
参考资料
菊花栽培技术.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8 14:3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