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叶蝇属
双翅目潜蝇科, 主要以幼虫在植物叶片或叶柄内取食, 形成的线状或弯曲盘绕的不规则虫道影响
植物光合作用, 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其具有
舐吸式口器类型,以幼虫为害植物叶片,幼虫往往钻入叶片组织中,潜食
叶肉组织,造成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使叶片逐渐枯黄,造成叶片内叶绿素分解,叶片中糖分降低,危害严重时被害植株叶黄脱落,甚至死苗。
形态特征
体长4~6毫米,灰褐色。雄蝇前缘下面有毛,腿、
胫节呈灰黄色,
跗节呈黑色,后足胫节后
鬃3根。卵呈白色,椭圆形,大小为0.9毫米×0.3毫米,成熟幼虫长约7.5毫米,有皱纹,呈乌黄色。蛹,长约5毫米,呈椭圆形,开始为浅黄褐色,后变为红褐色,羽化前变为暗褐色。
种群危害
豌豆潜叶蝇寄主复杂,据福建报道有21科77属137种植物,除危害草坪外,以
十字花科的油菜、
大白菜、
雪里蕻等,豆科的豌豆、
蚕豆,菊科的
茼蒿及
伞形科的
芹菜受害为最重,在河北、山东、河南及北京郊区主要危害豌豆、油菜、
甘蓝、
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以及杂草中的
苍耳等。以幼虫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绿色组织,造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线状隧道。危害严重时,叶片组织几乎全部受害,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叶片受害为最重,甚至枯萎死亡。幼虫也可潜食嫩荚及
花梗。成虫还可吸食植物汁液使被吸处成小白点。
稻小潜叶蝇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以幼虫潜入叶体内部,潜食叶肉留下2层表皮,使叶片呈现白条斑。当叶内幼虫较多时,则整个叶体发白和腐烂,并引起全株枯死,受害的草坪大量死苗。稻小潜叶蝇除危害草坪外,还可危害水稻、大麦、
小麦、
燕麦等,并取食
看麦娘、
游草、
菖蒲、海荆三棱、
甜茅、
稗草等。
紫云英潜叶蝇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主要危害
紫云英及一些
草坪草。以幼虫在叶片内潜食
叶肉,造成盘旋形弯曲潜道,导致叶片枯萎。
甜菜潜叶蝇幼虫潜叶危害,潜痕较宽,留下叶片的表皮呈半透明水泡状,多头幼虫潜害一叶时,很易使叶片枯萎。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江苏和湖南等地,国内主要受害区均限于寒冷地区,多在年平均温度7~9
℃等温线范围内。寄主有
甜菜、菠菜及
藜科、
蓼科等植物。
危害地区
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尚无报道外,其他各地均有发生。
生活习性
豌豆潜叶蝇
为多发性害虫,1年发生代数随地区而不同。宁夏每年发生3~4代;河北、东北1年发生5代;而福建福州1年可发生13~15代;广东可发生18代。在北方地区,以蛹在油菜、
豌豆及
苦荬菜等叶组织中越冬;长江以南,
南岭以北则以蛹态越冬为主,还有少数幼虫和成虫过冬;在我国华南温暖地区,冬季可继续繁殖,无固定虫态越冬。豌豆潜叶蝇有较强的耐寒力,不耐高温,夏季气温35℃以上就不能存活或以蛹越夏。因此,一般以春末夏初危害最重,夏季减轻,南方秋季危害又加重。由北向南,春季危害盛期显然递增,秋季则相反。豌豆潜叶蝇成虫活跃,白天活动,吸食糖蜜和叶片汁液作补充营养;夜间静伏隐蔽处,但在气温达15~20℃的晴天夜晚或微雨之夜仍可爬行飞翔。卵产在嫩叶上,位置多在叶背边缘,产卵时先以
产卵器刺破叶背边缘下
表皮,然后再产1粒卵于刺伤处,产卵处叶面呈灰白色小斑点。由于雌虫刺破组织不一定都产卵,故叶上产卵斑常比实际
产卵数为多。成虫寿命7~20天,气温高时4~10天,成虫
产卵前期1~3天,每雌虫一生可产卵50~100多粒。卵期在春季为9天左右,夏季为4~5天。幼虫孵化后,即由叶缘向内取食,穿过柔膜组织,到达
栅栏组织,取食
叶肉留下上下表皮,造成灰白色弯曲隧道,并随幼虫长大,隧道盘旋伸展,逐渐加宽。幼虫共3龄,历期5~15天,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
化蛹,
蛹期8~21天。化蛹时,将隧道末端表皮咬破,以便蛹的前气门与外界相通,且便于成虫羽化,由于这一习性,在蛹期喷药也有一定的效果。温度对
豌豆潜叶蝇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豌豆潜叶蝇成虫耐低温,幼虫和蛹发育适温都比较低,一般成虫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18℃,幼虫20℃左右。当气温在22℃时发育最快,完成1代只需19~21天(卵期5~6天;幼虫期5~6天;蛹期8~9天;温度在13~15C时,则需30天(卵期3.9天、幼虫11天、蛹期15天);温度升高至23~28C,发育期缩短至14.2天(卵期2.2天、幼虫期 5.2天、蛹期6.8天)。高温对其不利,超过35℃不能生存,因此夏季气温升高,是幼虫、蛹自然死亡率迅速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寄主老化后食料缺乏和
天敌寄生也有影响。据报道
豌豆潜叶蝇成虫寿命随补充营养和温度而有变化,在23~28℃下若不取食,只能活2天,给以蜂蜜或鲜豌豆汁时,平均可以活15天(最多80天)。在13~15℃时,平均可活27天(最多50天)。豌豆潜叶蝇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的植株产卵,因此生长茂密的地块受害较重。天敌在自然情况下,对
豌豆潜叶蝇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福州已发现一种
小茧蜂和3种
蚜小蜂和1种,黑卵蜂,4月下旬寄生率可达80%。
稻小潜叶蝇
在东北各省1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水沟边杂草上过冬。在浙江
奉化4月中旬前为第一代幼虫取食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危害。4上旬风和日暖的白天交尾产卵最盛。成虫寿命在无补充营养的条件下为4天,每雌产卵最多为23粒,最少为11粒(浙江农业科学院1970年报道第2代每雌产卵200粒)。卵期平均4.5天。幼虫孵化后,在2小时内即以锐利的
口钩,咬破叶面,侵入叶肉,随着
虫龄长大,7~10天潜道加长至 2.5cm左右,幼虫有转株习性,幼虫老熟后在潜道内化蛹。在
禾草上危害,成虫喜在幼嫩叶片和荫蔽的部位产卵,大多数分散产于
叶腋间。初孵幼虫很快蛀入叶片取食叶肉,形成白色线状潜道,幼虫一生主要在
叶鞘内蛀食,叶鞘被害,叶片枯黄,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若
草苗心叶被蛀断,则呈现
枯心苗。
稻小潜叶蝇是对低温适应性强的温带性害虫,在我国以北方发生多,长江下游地区,在4、5月份气温较低的年份,才发生危害较重。气温在5℃左右成虫即可活动、交尾、产卵。气温达30℃时是其正常活动的极限,因此高温可以限制该虫的危害。
紫云英潜叶蝇
生活史尚不清楚。据浙江东阳病虫观测站观察,在
紫云英整个生长过程中约能发生5~6代,冬季各虫态均能见到,主要以幼虫和蛹在寄主叶片中越冬,气温略高即可活动。江西、福建报道,在紫云英生长期中可繁殖3代。在江西成虫、幼虫、蛹均能过冬,但以成虫为主。据江西
莲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饲养3代的虫态历期为:卵期4.5~7天,平均5.7天;幼虫期4.5~8天,平均7天;
蛹期8~13.5天,平均11.2天;成虫期3~5天,平均3.5天。气温在18℃时全代平均历期为24天。浙江东阳报道,冬季气温在7℃左右时,完成1代需时65天,3~4月间气温在20℃左右时,16天就能完成1代。成虫产卵于嫩叶
叶肉组织内,先以
产卵器插刺叶肉,叶面被刺破后出现黄白色小点。由于成虫刺破组织后不一定都产卵其中,故叶片上的黄白色小点数目常比实际产卵数目多数倍。被刺伤部分经日光照射,易造成枯死。幼虫孵出后即在叶内潜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造成透明潜道。幼虫边取食边盘旋前进,潜道越到末端越大,使整个潜道呈螺旋盘状。盛发期间,1片叶子上若有3~5头幼虫危害,盘状潜道相接就会满布全叶,使叶片失去光合作用,逐渐腐烂枯死。老熟幼虫大多在靠近叶片基部边缘的潜道末端化蛹。
此虫喜高温多湿。浙江东阳调查,若13℃以上的旬平均气温在3月中、下旬出现,而3月上旬和4月上旬的总雨量又在40mm以上,就会促使其迅速繁殖,虫量猛增,草坪受害就严重。反之,3、4月气温回升迟又遇干旱的年份,草坪受害就较轻。所以,3、4月份气温高而又时晴时雨,是此虫严重发生的征兆。
甜菜潜叶蝇
在新疆和东北,1年2~3代。北京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北京地区,第1代发生于根茬菠菜上,5月上旬开始在草坪上发生第2代。沈阳地区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开始产卵,第1代幼虫发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多在早晨湿度最大时羽化出土。活泼,喜产卵在寄主的叶背面常4~5粒或20粒左右密集排列。个体产卵期1个月左右。每头雌蝇可产卵40~100粒。卵期2~6天,多在傍晚或夜间孵化。从幼虫孵化至钻入叶内,约需1天时间,这一点有利于用
触杀剂防治。幼虫在叶片上潜食
叶肉,留下表皮,潜痕宽而呈水泡状,透过表皮可见其中幼虫及排粪。幼虫共经3龄,历期10~25天。非越冬代老熟幼虫有一部分在被害部
化蛹,有一部分从叶片脱出入土化蛹,入土深度约在5cm以内。
蛹期11~21天。越冬代老熟幼虫均离开叶片入土化蛹越冬。各世代的蛹都有部分
滞育。有可能各代滞育蛹越冬后在春天一起羽化而发生大量越冬代成虫,因而造成第1代幼虫密度大,危害重。第2、3代受夏季高温的影响和天敌侵袭,发生数量较少,而且
甜菜长大,叶片增多后,受害程度自然相对减轻。
防治方法
防治
在空间分布上 , 潜叶蝇成虫在植物生长的空间及上部 , 幼虫及卵在作物叶片内 , 蛹在土表或叶表 。 在时间上由于其繁殖力强 , 繁殖速度快 , 世代重叠严重 , 同一作物成虫 、幼虫 、卵 、蛹常同时存在 。 这就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 同时也给我市蔬菜 、花卉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 所以研究多种方法 , 进行综合防治 , 是温室潜叶蝇防治的必然选择 。
适时灌溉,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越夏虫源,降低虫口基数,还可以使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纱网防虫等物理方法,或者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来防治。
杀灭
掌握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成虫,防止成虫产卵。成虫主要在叶背面产卵,应喷药于叶背面。或在刚出现危害时喷药防治幼虫,防治幼虫要连续喷2~3次,农药可用40%乐果
乳油1000倍液,40%
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50%
二溴磷乳油1500倍液,40%
二嗪农乳油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