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师范学校(萧县职业教育中心),简称萧师,位于于中国国画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安徽省
萧县,是安徽省一所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中等专业学校。
历史沿革
辛亥初办
萧县古为“文献之邦”,素有重教慕学之风。社会贤达热心办学,莘莘学子刻苦砥砺。自古以来英雄豪杰辈出,学者名流代起,究其原因,盖由教育较为发达。教育之发达,又多得益于师资之培育。
萧县的师范教育始于清朝末年。被后人称为“萧国先觉”的孟昭潜先生,东渡扶桑,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1909年学成回国,出任萧县劝学所所长。一九一O年(清宣统二年)秋,孟昭潜创办了萧县简易师范传习所,开萧县师范教育之先河。
1913年(民国二年),萧县开办了乙种师范传习所。地址在昌平仓,开设汉文、算术、地理、历史等课程,为萧县师范学校之起点。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学制也作了相应的变更。是年改乙种师范传习所为县立初级师范学校,学制改为三年。
革命摇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萧县师范已初具规模,成为萧县的最高学府,皖北地区的一所名校,汇聚了许多优秀教师,培养出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的学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萧籍共产党员从上海、武汉纷纷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中共党员
刘亚民(跨党党员)、谢光亚等受组织派遣,返萧后任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校长,随即以此为基地,开展建立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同年6月28日,首届中共萧县县委成立,县师教师颛孙钧(
孙叔平)被选为首任县委书记。
“九一八”事变发生,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投降政策,县师学生奋起斗争,在萧县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萧县实小学生一起发起成立“萧县学生抗日救国会”。李忠道、张景洛等,带领学生深入镇区街道和农村,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抵制、查抄、焚烧日货,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师陶普教
(师陶践陶、学陶师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在原初级师范的基础上,开办乡村师范。改县立初级师范学校为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萧县的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以培养乡村建设、乡村教育人才为宗旨。简易乡村师范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晓庄师范为榜样,为“实施生活教育、推进乡村建设”而培养“陶冶科学的头脑、训练农夫的身手、培养服务乡村的职能,坚定服务乡村的信心”的乡村建设人才。大部分学生离校后,分散到本县小学任教。抗日战争前,萧县教育名噪一时,为多受益于师范教育之发展。
烽火岁月
抗日战争期间,萧县境内同时存在三个县政府,(共产党、国民党、伪顽)三方政权各自制订教育方针办学,从而形成了办学的特殊格局。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三月,抗日民主政府将萧县中学和永城中学合并,创办了淮北建设中学。建设中学校址设在萧县张庄寨,学校设师范、中学、建设三部,师范部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二百六十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主政府提出了“以抗战教育工作协助抗日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抗战教育,使其具有爱国热情、民主意识,从而培养抗战人才”的教育方针。在这条方针指引下,培养了大批抗战和建设人才。萧县沦陷后,县师毕业生李忠道首举抗日义旗;一大批县师师生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战场,浴血奋战。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
恢复调整
1948年十一月十三日萧县全境解放,县政府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一九五一年秋,在县城北关外凤山脚下重建萧县初级师范学校。一九五二年,为进一步满足对教师的需求,学校扩招。一九五三年,县政府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教育进行整顿,当年师范停招。
1957年三月,创办萧师附属小学,为师范学生的见习学校。由于能够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思想,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积极进取,学习空气十分浓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师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到一九五七年,为本县及砀山、丰县等地的初等教育,输送了六百四十多名合格教师。
稳步发展
(巩固发展、稳步巩固)
1961年,为克服经济困难,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对国民经济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年暑期学校除两班中师和两班三年级初师分配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响应国家“大办农业”的号召,下放支援农业生产,只有极少部分年龄小的转入初中继续学习。后根据地委“停办初师,办好中师”的指示,萧县初级师范学校易名为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将校址同龙城初级中学对换,师范迁往城西北上堂子,隶属地区教育局管辖,由副校长周贵钧主持工作。
从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是萧县师范学校稳步发展的时期。学校建设趋于合理,教学设备相对完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萧县师范有了长足的进步。
止步十年
1966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派工作组进校,不久,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进行文化大革命。学校主要领导及部分教师被打成所谓“黑帮”、“牛鬼蛇神”,受到残酷的批判斗争。学生停课“闹革命”,走向社会,参与“串连”、“造反”。学校陷入全面混乱。持续到1970年,地区教育局决定萧县师范学校停办。
从1966年到1975年,师范十年停招,造成了萧县乃至砀山、濉溪等地师资的严重断层,导致后来出现了大量民师、代课教师涌进教师队伍的现象。
蓬勃兴旺
(劫后勃兴、高歌猛进)
文革结束后,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6年11月,县教育局用推荐的方法,在萧县招收两个师范班,学制二年,责成萧县黄口中学代管。
1978年春,县委、县政府决定萧县师范学校于现址正式复校,丁寿山任校长。
十年文革期间,师范校址屡经易主,待到接收时,已是满目疮痍。复校之初,百废待举,办学艰难。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对原有房舍进行粉刷、修葺,又新建十间教师宿舍,改造原水泥厂弃置未就之建筑一幢三层楼房等。经过近两年的辛苦努力,萧师又有了一个清新优美的读书环境。从此,萧县师范学校以崭新的姿态,走上了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正确轨道。
1982年,萧师因名列省十七所改制师范之一而改学制为四年,并复归为地区教育局管辖。十月,召开首届教工代表大会。自此,学校废除长期沿用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始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领导体制。
1988年吴义光调入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许敬诗改任专职党支部书记,其他领导的职责亦有所变动。
1994年省教育厅专家组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从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水平两大方面综合评定,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0年以后
2001年,学校由三年制中师向五年制大专过渡。设立地方音美班。
2002年5月,由于安徽省教育厅整合教学资源。时任县委书记贺建华、副书记张庆合、市教育局副局长刘萌,校领导陆朝明等同志多次奔走于萧县、宿州、合肥,通过
张平、
孟亦奇等省领导与省教育厅协调,萧县师范得以保留,挂靠宿州学院。
2004年五月,孟祥永任萧县师范学校校长。8月,为扩大办学规模,设立萧县师范高中部,属市示范高中。
2007年,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萧城三中纳入萧县师范,成立萧县职教中心,原三中校园土地划归萧县师范,学校设立东西两个教学区,并设立影视传媒专业。
2007年,与
安徽师范大学联合办学,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本科萧师助学点。
2008年,建立电子、数控等专业实训室,购进数台数控机床等大型设备。
2010年,萧县师范类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申报成功。
2012年,学校通过合格县区职教中心评估。
2013年2月25日,萧县师范学校召开百年校庆动员大会。
2014年7月,张奎建同志调任萧县师范学校校长;八月张凯同志调任萧县师范学校党委书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学校设置五年制大专15个专业,三年制中专和职高6个专业。
备注:1、五年制大专发大专毕业证,有初等教育、英语、美术等专业。有政府补助2年,部分减免学费,可以参加考编。保证安排工作。就读时可以参加成人本科教育,毕业时拿本科证书。
2、幼儿教育,计算机动漫设计、美术绘画。2010年新批准的中专,在省教育厅建学籍,发中专毕业证。有政府补助,部分减免学费。
师资力量
截止2015年末,拥有转职教师200人,其中硕士学位7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讲师36人。
省级优秀老师:欧阳昌树
优秀老师:黄继亮、陈双双
教学建设
热门专业:学前教育
截至2012年度,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同类高校前列,共培训了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数控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的人员2000人次。
对外交流
学校在
昆山、
广东、福建、
上海、苏州、
扬州分别建立了就业和实训基地。
学校不断拓展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
淮北师范大学、山东胶南电子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博通教育集团、广东建国教育集团等国内高校和教育集团洽谈合作或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基础设施
截至2015年8月,学院占地总面积300余亩,有数控、普通车床10余台,电子、电工、电拖实训室各1个,计算机350台,舞蹈、形体房2个,语音室1 个,钢琴、电子钢琴、风琴100余架,多媒体教室3个,电焊、钳工实训室各1个。
学术研究
学术期刊
2005年,校刊《师苑》正式创刊,每年出刊两期。
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
萧县师范学校,创建于1900年,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育人才,是萧县革命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传统,建校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
学校以立德、树人、求实、创新为己任,在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西方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活跃的人文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于一体的治学风格和校园特色,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郁。
百年沧桑铸就了萧师的辉煌,职业教育中心更加任重道远。新一代的萧师人决心艰苦磨砺,顽强拼搏,坚持“团结、开拓、求实、奉献”理念,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更大的气魄、更卓越的构想创造萧县师范和萧县职业教育中心的现在和未来。
海不辞水,故成其大,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您有高瞻远瞩、锐意进取的眼光。您有兼容并蓄、以人为本的胸怀。您有审时度势,勇为人先的气概。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您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您有甘为人梯、团结凝聚的良师;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益友。这就是萧师精神,凤山精英!骄傲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百年一瞬,又是开端。生逢盛世,机遇难再;有识之士,勇于迎接挑战。百年萧师,青春焕发,世纪荣光,再谱华章!愿您日新月异,宏图大展!
知名校友
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
刘开渠从这里出征,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萧龙士从这里扬帆,学贯中西的法兰西学院终身士
朱德群从这里启程……几迁校址,几更校名,一代代不变的是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调入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历任校长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凤山脚下,东西两校区,依山面城,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占地300亩。萧县师范学校,迄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征程。她不仅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育人才,同时,也是萧县革命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传统,建校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
为了振兴萧县的职业教育,县委县政府决定整合萧县的职业教育资源,成立萧县职业教育中心,2007年7月3日,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从此,萧县师范揭开了新的一页,新成立的萧县职业教育中心担负起引领全县职业教育的光荣重任。
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凤山脚下,占地300亩。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五年制大专设置中文、学前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三年制中专和职高设有学前教育、数控技术、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焊接、航空服务等专业。现有数控、普通车床10余台,电子、电工、电拖实训室各1个,计算机350台,舞蹈、形体房2个,语音室1 个,钢琴、电子钢琴、风琴100余架,多媒体教室3个,电焊、钳工实训室各1个。专业教师业务精湛,理论与实训完美结合。学校在昆山、广东、福建、上海、苏州、扬州分别建立了就业和实训基地,毕业生的安置率100%。是有志青年学技术、谋发展、成人成才的最佳场所。职教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年学费全免,15%的学生每年享受1500元的政府补贴。学生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也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求实、创新为己任,在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容西方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活跃的人文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于一体的治学风格和校园特色,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郁,学生在这里得到健康成长。羸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百年沧桑铸就了萧师的辉煌,职业教育中心更加任重道远。新一代的萧师人决心艰苦磨砺,顽强拼搏,坚持“团结、开拓、求实、奉献”理念,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更大的气魄、更卓越的构想创造萧县师范和萧县职业教育中心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