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瀛(1890-1947),吉林扶余人。字仙阁。早年混迹东北军政界,后投西北军
石友三。1926年任国民军西路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为
宋哲元幕僚。同年6月升任西安市长。1930年后任二十九军总参议。1933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1935年11月任天津市市长,1936年8月离职出国。
抗日战争期间转向商业活动,开设大同银行。1947年病死于北平。
生平简介
萧振瀛(1890-1947),字仙阁,祖籍山东省文登县。1890年5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出生于吉林扶余县四马架村。1912年考人吉林省法政专门学校,1916 年毕业后入吉林省督军署孙烈臣部任军法官,历任营长、参谋、团长。1920年,任吉林省田赋管理局局长,因主持开垦荒地而受到当局表彰。
1921 年,北洋政府改选国会,萧振瀛在他七叔的帮助下,大买选票,当上国会议员。这届国会虽未召集,萧却取得了最初的政治资本,就凭着这议员身份,当上吉林民政促进会会长,并兼督军署顾问。当时,原任吉林督军孟悬远刚被张作霖赶走,改由奉系军阀
孙烈臣继任,代省长王树瀚及军、民两署要津全为奉派人物盘踞。
张作霖统一关外,当上
东三省巡阅使。萧开罪奉派,知在东北已无活动余地,遂放弃家乡携眷人关,通过与石友三、门致中同乡的关系,投人冯玉祥部下。
1925年,任绥远省包(头)临(河)道尹,并兼任五原县县长。1926年调任宋哲元西北军北路军军法处处长。1927年,受
冯玉祥委托赴苏联谈判,回国后任西安市市长兼第4方面军军法处处长。时冯玉祥实行“反共清党”,抓捕3000余青年,交萧振瀛处理。经过审理,萧振瀛认为他们均系爱国青年,·时行动过激而已,遂陆续将他们全部无罪释放。
1930年,
中原大战爆发,
张学良率东北军人关支持蒋介石,冯、阎溃败。宋哲元等西北军各部退人山西。为了挽救西北军,萧振瀛北上奉天求见张学良,恳求收编,返回太原劝阻欲归隐的宋哲元,邀西北军各部长官
张自忠、
冯治安、
赵登禹、
李文田、
何基沣、
张维藩在运城召开会议,决定收编各部为一军。萧振瀛只身前往南京,说服蒋介石同意将西北军余部编为29军。萧振瀛又到天津说服张学良,张同意收编,并任命宋哲元为军长,张自忠、冯治安为师长,萧振瀛为军事参议官。
1931年东北沦陷后,萧振瀛指派其妹夫柳青庭(柳树堂)协助黑龙江省离职营长李海青,在家乡组织
义勇军,与日寇血战于松嫩平原。29 军将士群情激愤,宋哲元通电请缨抗战,萧振瀛在电文中特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字句。
1933年2月,日寇进攻热河,萧振瀛代表 29 军请为前锋在喜峰口迎敌。并将作战计划报蒋介石批准。时热河守军自溃,日军得以抢占喜峰口长城高地,居高临下,负责进攻的赵登禹部伤亡惨重。众将领召开会议,制定了“请民众向导,迂回敌后奇袭”的作战方案,得到蒋介石和宋哲元批准。遂兵分三路,以赵登禹、童泽光王有章各率部由山民向导,趁黑夜绕小路至敌后,奇袭敌军高地成功,并顶住敌人疯狂反扑,歼敌 5000 余众。日军转而进攻罗文峪,被29军
刘汝明部击溃。喜峰口之战取得了长城抗战的首次胜利,举国振奋。
1935年5月,天津日租界发生亲日的《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和《振报》社长白逾桓被暗杀的事件,史称“河北事件”。在日方威逼下,国民党政府命在天津履职的河北省主席
于学忠辞职,时任29军军代表的萧振瀛力挺于学忠。他说:“此辈汉奸只知有日本,今日纵至决裂,也不辞职,29 军誓为后盾!”
1935年6月5日,4名日本人在察哈尔省张北县南门,因不服29军赵登禹部士兵检查而被扣押,史称“张北事件”。日方即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抗议并施压。萧振瀛应召向负责对日交涉的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说明情况:“日人入察境,以无护照见扣,此正告我国之主权也。”黄郛认为这样做影响中日关系,中央早拟调 29军“剿匪(剿共)”,宋哲元离察,此均为中央之决策,统希遵行”。萧振瀛回答道:“余为29 军军代表,可以请即转报,29军全体将士将本喜峰口杀敌之志,决不会听一切卖国乱命,救国到底。”2后来萧振瀛又到四川面见蒋介石,奉蒋命北返,协助秦德纯解决“张北事件”。经反复交涉,以中方妥协告终,宋哲元被免去察哈尔省主席职务,
秦德纯代之,并与土肥原签署《
秦土协定》。11月6日,萧振瀛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12月12日,萧振瀛由察哈尔省主席改任天津市市长,兼任冀察政务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冬,萧振瀛随中央政府由武汉撤退至重庆,于1940年辞职。1942年开始经商,先后任四川大同银行董事长、四川合江大明酒精公司董事长。萧振瀛创办东北松花江中学,收留 500 余名东北流亡学生;创办东北儿童教养院,收养500余名儿童。抗日战争胜利后,萧振瀛回到北平,居住在东城西堂子胡同13号。1945年因脑栓塞而半身不遂,1947年5月8日病逝于北平,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