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
南宋时期政治家、文人
葛洪(1152年—1237年),初名伯虎,字容父,号蟠室,自称蟠室老人,浙江省东阳南马镇葛府人,后居城内葛宅园。早年师从吕祖谦,吕祖谦改其名为“洪”。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历任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进位大学士。端平四年(1237年)卒,谥“端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葛洪在彰古里出生,父亲葛瑭为他取名为“伯虎”,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列,“伯”是家中老大,“虎”则望文生义承载着葛瑭的寄望。葛洪成年后师事“东莱先生”吕祖谦,吕祖谦“为改今名。定其字”,把他改名为“洪”,字“容甫”。
葛洪早年“家素贫,父母典衣就公于学”,葛洪投往丽泽书院听课时,他的几个弟妹已相继成人,要负担一群儿女的读书生活,他的父母不得不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典当一些衣服。葛洪孩提时就表现出了成人的沉稳,“髫龄如成人,未尝侧视倾听”,是个读书的料。
淳熙十一年(1184),葛洪刚考中进士,便引起时任丞相王淮的注意,有意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然而葛洪以“已议徐氏矣”当面婉拒了。是年年底,一时进身无望的葛洪回到家乡,迎娶徐氏。淳熙十三年三月,长子輗孙出生。
官场沉浮
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葛洪授承务郎,这是葛洪官场履历的开端,然有名无实,尤焴在《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序里说“如乔、葛二公,皆犹在选调”,作为候补官员,还在等待迁调。淳熙十六年(1189),宋宁宗即位,葛洪与所有的官员一样因此受恩封承奉郎。绍熙三年(1192),葛洪终于得来消息,调任平江府昆山县(现属江苏)县尉,自述“六年而调初官”。这六年,他“素不通谒”,不和上层打交道,没人记得他,他的名字只是在候任官册上偶尔被人翻到。
任期将满,母亲胡氏去世,葛洪回家丁忧。这期间他翻阅了大量史书,因事立论,完成了《涉史随笔》的创作。
庆元三年(1197),葛洪调任抚州军金溪(现属江西)县丞。得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秦岭一带漫游。在金溪三年,葛洪写了大量的书信。台泰嘉元年(1201)冬,到了知命之年,葛洪才得到主政一方的机会,任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县令。葛洪走遍昌国三姑寨和其他四个军寨,推行“团结保伍”之法,此外他还推行“保造户账籍”,对户籍重新厘正补充,这是他进入官场之前便有的抱负。完成了户籍田亩的修正登记,三年后,人民富裕。
开禧三年(1207),枢密张严出镇扬州之前,将葛洪招为僚佐。葛洪在这段日子里轻车简从,寻边问民,写出《条边十事》。
后父亲葛瑭去世,葛洪服丧,期满,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后奉命前往盱眙县任守令。盱眙县在战时是金国和宋朝的拉锯之地,毁坏严重,葛洪决定要在此地修筑城防。时值十二月,金人遥遥望见惊呼为“天城”,不敢妄动。真德秀听说后当即推荐葛洪为工部郎官,但葛洪却不愿离开,写了一道抗疏,理由是自己是城防修筑的主持者,现在刚见成效,担心中途而废,徒然耗费财力。但信还没发出,接任的官员已到门口,不得已只好离开。
从此葛洪的仕途生涯坦荡了许多,先后以朝臣出任镇江府知府,后改任宁国府知府,十一年,升任江东路提刑。嘉定十六年(1223),任工部侍郎。宝庆元年(1225)理宗即位,授葛洪为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十一月,任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1228)八月十五日,勅令葛洪任参知政事、提举编修,封东阳郡公。
衣锦还乡
绍定四年(1231),葛洪上疏致仕十余次,理宗不得已答应了他的请求。回到家乡,葛洪在里仁坊自己的府邸旁边辟建义塾,延请本地名儒执教。后来不时有异姓弟子入学,干脆不设门阀,只论潜质,参考丽泽斋规约束子弟。还设置义仓,由家族派专人管理,以应付灾荒之年。
端平三年(1236),理宗要求葛洪回朝,但葛洪以“挂冠就木,贻讥聚议”婉拒。理宗知道葛洪终究是不会再回来了,也就听之任之。在该年年底(一说嘉熙元年),授葛洪以观文殿学士守本职致仕。
嘉熙元年(1237)正月初二,葛洪逝世,终年八十六岁。同年九月葬于兴贤乡宝山之原,即今宝山寺右,八百年来其后人祭祀不绝。
人物评价
杜范侃侃守正,有大臣风。
《东阳市志》:①守正尽公,不为苟合。②平生清正廉洁,常以“职业无愧禄养”自勉,不攀附权戚。
个人作品
奏议、杂著文24卷,著有《蟠室老人文集》、《涉史随笔》等。
史籍记载
《宋史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东阳市志》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15: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