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鲁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欲杀
赵盾,盾奔齐,其从子
赵穿乃攻灵公于桃园弑之,赵盾犹未出境,闻之而返,亦不讨赵穿弑君之罪,太史
董狐言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非子弑君而何?”
“
董狐笔”现在用来比喻用作直书不讳。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
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
晋灵公为
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
提弥明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
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
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
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王,这就是
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
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
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
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
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于是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说:“《
诗经》上都说‘因为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
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