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状苜蓿
豆科苜蓿属植物
蒺藜苜蓿,拉丁名: Medicago truncatula。被子植物门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豆科模式植物。 原产热带, 亚热带。植株匍匐生长,产草量低,为放牧型牧草。生长期150天左右。荚果球形, 外生刺状毛, 形状如蒺藜, 又称截形苜蓿或截叶苜蓿。成熟后荚果易脱落, 脱粒比较困难。
形态特征
豆科苜蓿属一年生植物,因为其种子荚果螺旋紧密,具有硬刺,被称为蒺藜苜蓿(barrel medic),也被称为截形苜蓿或者截叶苜蓿。蒺藜苜蓿起源于地中海,随着欧洲移民已经广泛地分布于世界上其它地区。根系为主根系,根瘤圆形或扇形。子叶出土,第1真叶单叶,扇形或者扁圆形。株高30~60cm,直立或者匍匐。三出羽状复叶,叶片菱形、长圆形至三角形,叶缘上部2/3~1/2有锯齿,多数种质的叶片中心有深褐色斑点。花小,黄色,蝶形花,雄蕊9+1,自花受粉,花期30~40d。荚果紧密螺旋状,荚壳坚硬,外被脊刺,呈蒺藜状。每荚6~12粒种子。种子黄色、粒较大,千粒重3.9g。
蒺藜苜蓿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从种子萌发到成熟大约需要80~105d。蒺藜苜蓿成花诱导后,在枝条上每节形成1~3个小花。花较小,闭花授粉,在花开放前已经授粉
生长环境
蒺藜苜蓿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性强,在降水量275~5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pH值6.0或者6.0以上的中性或碱性土壤,对硼的适应性强。
分布范围
原产热带, 亚热带。
主要价值
蒺藜苜蓿被认为是研究豆科植物遗传学模式植物,因为其倍性小(2n=16),基因组小(~5*108 bp)、自花受粉及种子较多。蒺藜苜蓿的植株再生时间较短,有大量的突变体和多种生态型,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蒺藜苜蓿具有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
蒺藜苜蓿与大部分豆科植物遗传相似性很高,从蒺藜苜蓿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其它豆科植物的研究。豆科植物不仅是人类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饲料和油料作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共生固氮系统是生物圈氮循环的一个主要氮源。另外,豆科植物与广宿主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植物磷和其它矿物质的吸收。因此,蒺藜苜蓿成为继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又一个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对蒺藜苜蓿的研究不仅可用于豆科植物生物学的研究,也将推动其它诸如人类营养、植物的病原反应、根系发育、共生互作、植物中碳、氮和磷的新陈代谢以及植物发育的激素控制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15:5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