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莲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
蔡英莲,女,1945年出生,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学术带头人”,研究生班,流派班导师,2003年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生平
蔡英莲 女,1945年出生,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学术带头人”,研究生班,流派班导师,2003年全国首届“教学名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英莲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学艺九年,师承:程玉青、罗玉萍马宗慧雪艳琴赵桐珊、李香云、荀令香、邱富棠,于玉衡等名家,先后学习王、梅、尚、程、荀五大流派,艺术基底丰厚。常演剧目有:《龙凤呈祥》《秦香莲》《玉堂春》《平贵别窑》《桑园会》《鱼藻宫》《醉酒》《别姬》《失子惊风》《三关排宴》等,是“京56班”又红又专青衣演员。学生时期的蔡英莲广泛吸收舞蹈、话剧的表演手法,潜心研习导演理论,演出了话剧《龙须沟》《千万不要忘记》《母子会》《箭赶河边》和现代京剧《六号门》《芦荡火种》《白毛女》等剧目。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2年向何敏娟、姜家祥,孙松龄等学习民族声乐。1979年拜张君秋为师成为入室弟子。在张君秋、谢虹雯、何顺信、刘雪涛、张似云等的指导下,演出了张派名剧:《望江亭》《玉堂春》《春秋配》《红鬃烈马》《祭塔》《龙凤呈祥》等。
蔡英莲代师传艺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张派艺术特点和戏曲嗓音的开发;同时借鉴民族和美声演唱创出“演唱前呼吸训练体操”、“十三辙喊嗓方法”、“共鸣引用方法”等蔡氏形象教学法,行之有效,立竿见影。使京剧青衣嗓音研究向纵深发展。1947年来,蔡英莲孜孜求索,默默耕耘,教过的学生遍及国内外。著名弟子有:王蓉蓉(北京)、董翠娜(烟台)、张萍(战友)、赵秀君(天津)、张慧芳(北京)、王润箐,李红梅(北京)、候丹梅,张晓红(贵州),程连群(重庆),陈瑛(新疆)常叶青,张笠媛及第四代传人王盼,王奕謌,张婷,张蕾蕾,洪岩等,跨行嗓音训练演员如常秋月(花旦),朱福(小生),张佳春(花旦),方旭(花脸)他们曾分别获得“梅花奖” ,“白玉兰奖” ,“全国电视大赛金、银奖”,各省市奖。蔡英莲被业内外公认为嗓音训练专家以原版,解剖,形象,启发,设计,理论为教学训练法宝,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速变。张君秋曾评价说:“蔡英莲传承张派艺术任劳任怨,诲人不倦;她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我和夫人都信得过她的教学及为人!”
1984年夏发表论文《张派声腔研究与旦角嗓音的科学训练》获文化部“科研成果奖”,后连续发表论文十余篇,填补了京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白。1985年随师赴香港讲学,1987年教授五位张门弟子分别获全国电视大赛“最佳、优秀表演奖”;同年为天津青年团雷英改编《天女散花》获全国“优秀新剧目奖”;199O年同张君秋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
蔡英莲多次成功的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北京、天津广播电台,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国家大剧院举办张派艺术讲座。1994年参加“中国京剧荟萃”为张派剧目音配像40多出戏任导师,并获得李瑞环颁发的金杯奖;1996年前后五次赴台,在复兴剧校教授《望江亭》、国家剧院、台视、电台、举行艺术讲座,学生罗慧茹获“复兴剧校金奖”,蔡英莲获陈守让校长表彰证书;1998年分别指导烟台董翠娜《状元媒》、天津赵秀君《秦香莲》获全国“第十六届梅花奖”,蔡英莲再次获得天津、烟台市宣传部授予“优秀园丁奖”;2001年蔡英莲被评为中国戏曲学院首届“学术带头人”,同年发表“京剧声、腔、技、能演唱与新一代艺术人才培养”论文三万多字。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学京剧”栏目,北京电视台“戏迷天地”栏目,北京电台“空中大舞台”等栏目传承张派艺术。并在同年年初被北京高教委评为首届“教学名师”;2003年末,与赵景勃导演合作为张慧芳排演《杜十娘》获文化部“精品剧目奖”及“梅花奖”;随着中央电视台11频道“跟我学”,北京电视台“戏迷天地”的成功播出,张派深入千家万户,为广大张派爱好者提供了声闻并茂的最佳学习教材。2008年,湖南出版社出出版了《张派青衣》成为跨行最具影响力排行首位的畅销京剧教科书。2011年初,蔡英莲为传承,弘扬,发展张派,集整理,改编,创腔,导演于一身,成功推出张派剧目《春秋配》完整版,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再次挖掘整理张君秋先生79年版本《西厢记》,一举成为国家京剧院首部青春版张派剧目的力作。2012全国第七届青京赛决赛中,由蔡英莲亲授的学生张婷,王奕謌,王盼在激烈的决赛阶段分别喜获金奖;张蕾蕾夺得银奖。同年国庆期间,蔡英莲又应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邀请,在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成功地举办了“地方戏曲骨干演员嗓音培训班”,受到闽剧,梨园戏,高甲戏,南音等地方剧种演员以及当地领导的高度赞扬,使蔡氏形象教学法和科学发声前提下的嗓音训练技能普及到地方戏的剧种中。蔡英莲栽桃育李47年,雕塑了众多京剧优秀人才,是海内外知名度极高的戏曲教育家。
桃李满天下
蔡英莲:十一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艺九年,工青衣,从师名家程玉菁、赵桐珊、雪艳琴、邱富棠、荀令香、李香匀、马宗慧、赵荣琛、罗玉萍等先生。曾学演王、梅、尚、程、荀各派代表剧目,是京56班又红又专的尖子青衣。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四十年。78年曾向程派名家赵荣琛老师学习。79年正式拜在京剧大师张君秋名下,成为入室弟子和教学助手。曾学演张派名剧《望江亭》《春秋配》《玉堂春》《秦香莲》《红鬃烈马》等,还演过《平贵别窑》《四进士》《凤还巢》《香罗帕》《能仁寺》等戏。在张君秋、何顺信、谢虹雯、刘雪涛、张似云等前辈的启迪后,专门研究张派艺术与戏曲嗓音的科学技法,借鉴西洋发声,总结国剧艺术的演唱风格,使青年嗓音的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二十多年来勤勤恳恳代师传艺,教授学生二百多人,四十多个班级,学生遍及全国各省市。
87年传授五位张门弟子:王蓉蓉、张静琳、雷英、董翠娜张萍,分获中央电视台京剧大赛“最佳奖和优秀表演奖”。
收了个加拿大弟子
2005年3月26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蔡英莲在北京收下了“北美张派名票”蓝兰女士为弟子。蔡英莲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几十年,仅仅收过四位学生。她说:“蓝兰虽为票友,但她对京剧张派艺术的孜孜以求和强烈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蓝兰目前生活在遥远的加拿大,由于许多客观原因使她不可能到专业院校系统化地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传统的拜师学艺,能使蓝兰在学习时间方面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对京剧张派艺术在国外形成更大的影响有不小的帮助。2005年恰逢‘大多伦多国剧社’成立30周年,他们的庆贺演出中,就有蓝兰参与主演的《龙凤呈祥》,她也就借着回国来找我学孙尚香的活儿,让我正式收下她这个徒弟。”
教唱京剧
2006年02月蔡英莲教授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学京剧”栏目教唱京剧《秦香莲》蔡英莲教授指出:京剧《秦香莲》一名《铡美案》、又名《明公断》。1953年由中国戏曲研究所改编,增加了首尾,使全剧更加完整,并改名为《秦香莲》。聆听着秦香莲如泣如诉的唱段,你会从中感悟到戏曲唱腔的形象性、色彩性是很强的,演唱者要善于运用声音化妆,通过口腔、鼻腔、头腔的自如衔接来表现唱段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的刻画出来。
出版物
在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京剧艺术独领风骚,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广大戏迷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正因为文化的同根才使很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京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凝聚力。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它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社会上有一些介绍京剧知识的书籍,但同时能从教育角度针对戏迷的系列丛书不多。湖南文艺出版社审时度势,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协调,调研了社会上的一些出版资料,对本丛书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派专人专门多次往来于京湘之间,为本丛书的顺利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1月蔡英莲教授编著的“学京剧”张派青衣,本书为该丛书之一,内容包括:青衣行当总述、张派青衣表演的规范性、学习张派的科学方法、张派经典唱段赏析、学习张派注意事项等。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是: 第一章 青衣行当总述 第二章 张派青衣表演的规范性 第三章 学习张派的科学方法 第四章 张派经典唱段赏析 第五章 学习张派注意事项
个人荣誉
1984年发表论文,《张派声腔研究与旦角嗓音的科学训练》获文化部“科研成果奖”,连续发表论文十余篇,填补了京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白。
1992年为天津青年团创编新剧《锦袍情》获文化部“优秀唱腔设计奖”。
1994年参加“中国京剧荟萃”,为张派剧目音配像40多出戏任指导老师。
1998年获天津、烟台市宣传部“优秀园丁奖”。
2001年科研课题——“京剧声、腔、技、能演唱”论文,发表在《中国京剧》杂志。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多次在中央、北京电视台,中央、北京、天津广播电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演讲张派艺术。
在中央电视台“学京剧”栏目、北京电视台“戏迷天地”栏目、北京电台“空中大舞台”等栏目传播京剧与张派,受到各界好评。
2004年获得全国首届新人表演“优秀园丁奖”;
同年中央电视台11频道“跟我学”节目播出后深入到千家万户,受到各界好评。
活动年表
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学艺九年。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
1972年向何敏娟、姜家祥等老师学习西洋声乐。
1979年拜张君秋大师名下,成为入室弟子。
1980年12月3日,农历庚申年十月廿六日:《北京晚报》主办文革后首场京剧《四郎探母》演出
1980年11月30日,复刊不久的《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轰动性的消息:《应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要求〈四郎探母〉即将公演由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联合演出一批新秀登台献艺》,宣布“京剧《四郎探母》将于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连演七场。”
本次演出先由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分别各演两场,然后选部分演员组成最佳阵容连演3场,共7场。
除此以外,11月30日的《北京晚报》第4版还刊登了一个通栏广告,详细介绍7天中每一天演出的演员,什么时间、在哪儿售票等。12月1日、2日两天,北京晚报除了在第4版继续刊登《四郎探母》的广告,还连续两天在《京剧舞台群星灿烂》的总标题下,用整版的篇幅文图并茂地介绍15名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及实验京剧团的年轻演员。
在12月3日至12月9日正式演出的7天里,《北京晚报》不仅报道了演出的盛况,并且在第一版先后发表了《百花盛开凭春风》《京剧有危机吗?》《让京剧舞台绚丽多彩》《京剧需要八十年代的新星》《如何对待掌声》等五篇署名“本报编辑部”的评论文章,多为当时编委所撰;还刊登了记者过士行所采写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的专访《从事戏曲四十春》等。
这次演出,轰动京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万多张戏票被抢购一空,很多人为买不到票而遗憾。
《四郎探母》演职员名单(坐宫、盗令、别宫、过关、被擒、见弟、哭堂、回令)(陈俊、翟建东范永亮李文林、郭玉林分饰杨延辉,王蓉蓉徐美玲、张静琳、陈淑芳分饰铁镜公主,杨瑞青、刘国英分饰萧太后,徐红、郑子茹、李丽萍分饰佘太君,李宏图、吴许正分饰杨宗保;舞台监督李金鸿何金海李甫春,王汶璋、李朝阳、金正明司鼓,教师王世续程玉菁、杨韵青、蔡英莲、王玉敏、李甫春、张金梁钮骠、李文才、杨明华、胡根萍,杜奎三、孙鸿生、刘震国、郑重华、费玉明、杜凤元操琴)
《四郎探母》的上演也受到了一些非难,说这场戏宣扬的是“叛徒哲学”,《北京晚报》不应该搞这样的演出。事后也有人称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一个典型事例。
2006年7月29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初五日:王盼储兰兰洪岩、王菲拜蔡英莲为师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派艺术教育家蔡英莲在北京安徽大厦收中国戏曲学院的在校生王盼、储兰兰洪岩和王菲为徒,平均年龄只有20岁。此次拜师,蔡英莲建议让王盼同时拜了王蓉蓉,成为王蓉蓉正式开山门收下的第一位徒弟。
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让艺术走近每一个人”的大型讲座中。蔡英莲的讲座获得热烈欢迎。
每场讲座结束后大量听众报以热烈掌声。请求签名的群众络绎不绝。
2012年2月1日春节期间由蔡英莲整理艺术指导复排的,张君秋1979年版本《西厢记》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其中伴演莺莺的演员是张君秋的外孙女王润菁。首演获得成功。
最新动态
送给巴菲特先生的特殊礼物
2015年5月2日巴菲特股东大会在美国奥马哈召开期间,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蔡英莲女士和女儿蔡易娟为巴菲特先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国粹京剧表演艺术中,皇帝和皇后戴的帽子的精巧模型。”象征着巴菲特在投资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礼物抬头写的是:“献给心目中的英雄巴菲特先生的礼物”。
蔡易娟女士是国内研究巴菲特的资深人士,研究巴菲特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巴菲特已经成为她学习的榜样和心目中的英雄。
蔡易娟女士带着和母亲蔡英莲送给巴菲特的特殊礼物,参加了巴菲特的股东大会。在巴菲特股东大会召开期间,蔡英莲女儿蔡易娟与杨宝忠等好友打出了感谢巴菲特的红色横幅,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了对巴菲特先生的崇敬与感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4: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