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坤须发已白,1930年,年仅9虚岁的蔡锦坤以290块大洋的身价卖入永正香班,开始了他的童伶生涯。11岁那年他接了首本戏《吹箫引凤》,扮演里面一个老生。蔡锦坤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的戏基本上都是反面角色。蔡锦坤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扮演的胡琏和杨子良。代表作品《
闹钗》、《苏六娘》。
1930年,年仅9虚岁的
蔡锦坤以290块大洋的身价卖入永正香班,开始了他的童伶生涯。11岁那年他接了首本戏《
吹箫引凤》,扮演里面一个老生。严厉的教戏先生给了他一个不坏的评价“好教!”于是,被教戏老师看好的他很快被定为《回窑》的男主角薛仁贵的扮演者。戏饭到底还是不容易吃。为了一个表惰、一个动作不够准确,不够好看,
蔡锦坤没少挨先生的板子。学了4个多月,“薛仁贵”终于登台,果然好评如潮,而且一演就是六七年。童伶的舞台生涯一般都不长,到了变声期,一倒嗓就成致命伤。
蔡锦坤就曾因失嗓回乡务农一年,可是,当农民也无法维持生计,最后他又回到戏班,演起花脸。
蔡锦坤须发已白,而精神矍铄。即兴耍起折扇,指腕灵活,眉眼生动。谁能想到,眼前这位耄耋老人藏着一身好功夫。
蔡锦坤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扮演的胡琏和杨子良。前者是潮剧《
闹钗》中的男主角,后者是《
苏六娘》中的重要角色。这两个角色都属于潮剧里的项衫丑。
蔡锦坤创造这两个人物以折扇功和
水袖功的表演著称。说来,他的丑行功夫还是师承当时的名丑
谢大目。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前夕,《
闹钗》被定为重点剧目,专署文化局四处物色演员,最后选中
蔡锦坤。原有胡琏扮演者
谢大目自然担负起言传身教的职责。谢师父当时已年近古稀,师徒俩拴上门,研究切磋了40多天,把里头“臭科”、“重科”的地方全部代之以新的动作。可以这么说,胡琏这个人物形象是
谢大目和
蔡锦坤共同创造而由蔡锦坤将其定型下来。1957年,广东省潮剧团首次到北京演出,《
闹钗》、《扫窗会》与《杨令婆辩本》被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少春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
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蔡锦坤再次随广东省潮剧团进京。当时全国各地方剧种正积极组织交流演出。是年12月,
川剧、
秦腔、赣剧相继来到广州。为参加这次盛会,领导决定调
蔡锦坤等4人坐火车赶回广东,当天晚上即在广州东乐戏院演出。除了
蔡锦坤随身带回的一把折扇,表演所需一应服饰、道具都是别人提供的。
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蔡锦坤说这些特殊观众的掌声还真不好讨。他不动声色,滴水不漏地做他的戏。那扇花、
水袖多姿多彩而又把人物的精神状态恰当地放大突出。被誉为“箭插唔入”的《
闹钗》最终折服了这些同行。
川剧名丑
刘成基诚恳地对
蔡锦坤说要拜他为师。
蔡锦坤连说不敢。最后锦坤师父授
刘成基《
闹钗》,刘成基教了他的《议剑献剑》。《议剑献剑》里有官袍丑的高难动作。
作为丑行演员,在大多数剧目中只能担当配角。但是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是戏理,也是戏德。
蔡锦坤正是凭着这个理和德在晚年塑造了一个卑微而光辉的角色,这就是《
续荔镜记》中势利的门官。门官在剧中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全部台词只有20句话。在潮剧院里已经算得上大师父的
蔡锦坤并没有嫌小门官的“寒碜”。他费了许多心思,连人物的穿戴他都安排停妥。门官的亮相给了大家一个新鲜:足登二寸半厚靴,身着黑色短官袍,斜挎一硬结带,矮脚行而出。
蔡锦坤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的戏基本上都是反面角色。我告诉蔡老,他是我采访的第一个演反面人物的潮剧演员,在此之前,我还不曾跟“坏人”打过交道呢。他听了哈哈大笑。他说自己学做戏的时候,师父就曾谆谆嘱咐:“要做戏,心肠正正,人。”又告之曰:“做戏是劝世文,做的也是棚下人物,做就要做得像,身正不怕影斜。”本着对艺术的尊重和对人物的理解,
蔡锦坤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反面人物,他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表演功夫最终赢得同行和观众的喜爱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