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艾,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稍粗,侧根多而细;根状茎稍粗,斜向上或直立,有营养枝。茎少数或单生;枝短或略长,斜向上;茎、枝微被短柔毛。叶纸质,上面深绿色。头状花序长圆形,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檐部紫红色。瘦果倒卵形或卵形。花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主根稍粗,侧根多而细;根状茎稍粗,斜向上或直立,有营养枝。茎少数或单生,高(45-) 60-160厘米,有细纵棱,紫褐色,多少分枝;枝短或略长,斜向上;茎、枝微被短柔毛。叶纸质,上面深绿色,初时疏被蛛丝状薄毛,后稀疏或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茎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具短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椭圆形、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长3-10(-15)厘米,宽1.5-6(-10)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每侧有裂片(3-)4-5枚,
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常有1至数枚深或浅裂齿,中轴具狭翅,基部裂片小,成假托叶状,半抱茎,无叶柄;上部叶小,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或无浅裂齿;苞片叶小,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全缘。
头状花序长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有极短的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卵形,先端尖,背面密被蛛丝状柔毛,边狭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背面被蛛丝状柔毛,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倒卵状椭圆形,半膜质,背面毛少;
雌花7-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8-20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或略钝;花柱略比花冠长,先端2叉,花后稍外弯,叉端截形,具长而密的睫毛。瘦果倒卵形或卵形。花果期8-10月。
主要变种
藏北艾(Artemisia vulgaris L. var. xizangensis Ling et Y. R. Ling)与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中部叶近圆形或卵圆形,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小裂片披针形。头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比如、波密)等地。
生长环境
中国陕西(秦岭太白山)及青海垂直分布于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甘肃、新疆垂直分布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区,多生于亚高山地区的草原、森林草原、林缘、谷地、荒坡及路旁等处。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欧洲除冰岛及大西洋与地中海中的岛屿外的国家、北美洲的加拿大及美国东部;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秦岭)、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省区。
繁殖方法
分株
3-4月份,由根茎生出的幼苗高15-17厘米时,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挖取北艾的全株,根据幼苗的自然分布情况分成数株,移栽于大田,定植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移栽成活后加强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播种
采种与种子处理:收获前,应在田间选择植株健壮、枝繁叶茂、穗多而密,又无病虫害的植株留作采种。当种子充分成熟、籽粒饱满时采收,晾干脱粒,清除茎叶杂质,将种子装入布袋,悬挂于通风干燥处贮存备用。播前种子需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5-6小时,漂去浮于水面的种子,捞出沉底种子晾干种皮表面水分。
播种方法:以春播为主,一般于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条播或撒播均可,但以条播为好,便于管理。条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的规格开横沟或直沟,沟深4-5厘米,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播后覆火土灰或细肥土,厚2-3厘米。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撤播于整好的畦面上,播后覆火土灰或细肥土,厚2-3厘米。播种深度不宜超过3厘米,播得过深,将影响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和出苗速度。每公顷播种量15-22.5千克。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北艾对土壤要求虽不严,但仍以选择向阳、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坡地、平地均可种植,也可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
整地:对种植北艾土地秋后进行深翻18-20厘米,使耕作层土壤疏松、熟化,有利于北艾的根系发育。春季可在地表开始解冻时耕翻耙压土地,防止水分大量蒸发,保持良好的墒情。每公顷施腐熟堆肥或厩肥30000-45000千克,翻入土中,耙细整平,平地作畦,一般畦宽120厘米,畦沟宽30厘米,沟深15厘米,畦面呈瓦背形。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坡地可不开畦。
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在苗高5-6厘米时开始定、间苗,间去过密苗、弱小苗及病虫苗,以株距6-8厘米为宜,若以收青干草为目的也可适当密植。
中耕除草:北艾的苗期应注意除草管理,一般每年须进行3-4次,原则是保持畦面无杂草。此外,还要适时中耕、培土,可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也可减少杂草争水争肥。
灌溉:北艾对水敏感,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春季灌溉可促进生长发育,一般5月中、下旬灌溉1次透水较好,6月下旬可灌溉1次,开花到成熟时再灌溉1次即可。灌溉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当灌水。防止土壤水分过多而引起烂根。
施肥:北艾的产量较高,对水月陈件要求较高。为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播前每公顷应施优质农剔巴30000-45000千克、
过磷酸钙375-450千克、草木灰600-750千克,播种时每公顷再施尿素375-450千克。每次刈割后应及时施肥,每公顷可施尿素150-225千克、氯化钾300千克左右。
摘蕾:不准备收种子的北艾,从7月中旬开始,要陆续将抽出的花序摘掉,以养分集中,叶片生长旺盛。最好在花序刚抽出1-2厘米长时,就用手指甲掐掉。如摘得迟,花序长得长而老,则需用剪刀才能剪掉。
病虫防治
虫害:危害北艾的害虫主以有
蚜虫,常于5-6月发生。密集于嫩梢、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皱缩,造成危害。防治方法:清除田间周围菊科植物等越冬寄主,消灭越冬卵;冬季清园,将残株集中深埋或烧毁;蚜虫发生初期可用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主要价值
北艾含挥发油,有光水苏素及光水苏素-C,根含酮类(C14H140)物质,此外还含有生物碱。中国新疆民间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温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安胎等功效,为妇科常用药;又作牲畜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