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都江堰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103°43′,北纬31°04′—31°22′;西北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相接,东与
彭州市为邻,南与都江堰市
龙池镇和
虹口乡接壤。保护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03平方公里,缓冲区37平方公里,实验区7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带面积117公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都江堰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2′—103°43′,北纬31°04′—31°22′。距成都市区仅60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带。
地质地貌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华夏地质构造体系,龙门山褶皱带中南部,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和青藏地槽区,地质构造复杂,区内从元古界到第四纪地层均有显露。基岩均为元古代的“彭灌杂岩体”,由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变质沉积岩的黄水河群及侵入其间的各类侵入岩组成。沿河谷出露的主要岩体为黑云花岗岩、闪山岩、花岗长岩,斜长花岗岩及片岩、片麻岩和少许气成碳酸盐岩等,此外沿河床有大量分布的粉红色钾长花岗岩。保护区北端的光光山在距今十亿年前就已出露海面(晋宁澄江运动);中高山则是受到第三纪中新世和第四纪更新世两次剧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强烈影响迅速抬升而成。
东北、西南走向的龙门山褶皱断裂带,背斜两翼极不对称,逆掩断层非常发育,多形成迭瓦式断层群,东陡西缓。龙门山北段向背斜尚较完整,保护区所在的龙门山褶皱带中南段则纵向及横向断裂极为发育,向背斜也多破坏,断崖较为常见,并多有石炭系、二迭系灰岩断落到侏罗系砂岩上,形成在地形上为孤山的所谓“飞来峰”构造。从保护区北端光光山海拔4582米的最高峰到南端海拔850米的龙洞子,相对高差达3700米,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光光山主峰为整体出露的黑色花岗岩,主峰附近3500米以上还有许多角峰、刃脊、冰斗湖和“U”形谷等第四纪冰川遗址。这些孤峰、断崖、冰斗是保护区内宝贵的地貌景观资源。
气候特征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所在的龙门山脉横亘于盆地西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暖湿气流的西进和北上,暖温气流随地势爬高凝结成雨,使整个龙门山地区成为四川省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即著名的“华西雨屏”。由于保护区内没有气象观测数据,现仅根据都江堰市的气象观测数据,并结合下垫面情况分析,该保护区气候特点如下:保护区年降水量约1600~1900毫米,且80%集中于3~9月;冬季海拔2000米以上常有积雪,厚度可达50~90厘米。由于保护区海拔较高的山体成了气流输运水气的屏障,加之大片森林的蒸腾作用,使水气上升而成云雾;因此保护区内,尤其是北部地区经常云锁雾罩,全年大多处于阴云天气中,年日照数仅800~10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是四川著名的盆西少日照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内年平均气候10℃左右,一月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7月最高气温为25℃左右。由于保护区整体海拔高度由南向北递增,随山地海拔高度变化,形成了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的垂直变化。
水文特征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南侧与岷江相邻,紧靠都江堰渠首工程。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有白沙河和龙溪河,均属岷江一级支流,是境内常年性自然河,两河支流多发源于主河道两侧山坡,呈树枝状或伞状流入主河道。
白沙河:发源于虹口乡光光山南麓,主河道由北至南纵贯保护区东部,至白沙镇入岷江,全长49.3千米。集雨面积363平方千米,河床比降12‰,最大流速7.69米/秒,年平均流量16.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4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50立方米/秒。其主要支流有:正河全长26千米,年均流量3立方米/秒;头道河全长14千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二道河全长16千米,年均流量4立方米/秒;小河全长15千米,年均流量2立方米/秒;磨子沟全长35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深溪沟全长20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
龙溪河:发源于龙池岗南麓,经龙溪场至楠木园汇入岷江,全长18千米,流经地仅在保护区西南部,年平均流量6 m3/s,最大流量8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干沟全长4.5千米,年均流量1立方米/秒;汤家沟全长4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孙家沟全长3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猪槽沟全长4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
土壤类型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最广泛的土壤是山地森林土壤,土壤母质主要由山体母岩经风化而成。由于保护区相对高差大,影响土壤形成的气候、植被等因素随海拔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差异,土壤种类及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
(1)海拔1600米以下,主要分布山地黄壤带,该土类形成于湿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土体呈黄色,质地较粘重,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5。
(2)海拔1600~2200米,主要分布山地黄棕壤带,是在湿润的山地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土体呈黄棕色,表层为暗棕色,比山地黄壤肥力高,PH值5.5左右。
(3)海拔2200~28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壤和灰棕壤带,是在湿润的山地暖温带和温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山地棕壤表层为暗棕色,腐殖质含量高,下层为棕色和黄棕色,PH值6左右。山地灰棕壤分布海拔高度在棕壤之上,气候更加寒冷,土壤中进行较明显的灰化作用,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PH值在6~6.3之间。
(4)海拔2900~35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色灰化土带。是山地寒温带范围内,发育于湿润的亚高山针叶林下的代表性土壤。土壤剖面明显地由三个发育层所构成;表层为植被落叶、苔藓等地被物,近土表呈毡状;紧接着为灰化层,再下是棕色淀积层,土体内有机质含量少,PH值3.7~4.5,呈强酸性反应。
(5)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土体呈暗棕色或灰棕色,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小于6。
区域范围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北部,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相接,东与彭州市为邻,南与都江堰市龙池镇和虹口乡接壤。保护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03平方公里,缓冲区37平方公里,实验区7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带面积117公顷。
保护目标
综述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
大熊猫、
川金丝猴、
扭角羚、
珙桐、
连香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动物
截至2023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记录的动物种类已知约11000种,其中脊椎动物419种。
兽类
截至2011年,根据王酉之、胡锦矗(四川兽类原色图鉴,1999)的分类体系,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兽类100种,分属7目26科。种类最多的是啮齿目,有30种,占保护区兽类的30%;其次是食虫目,有19种,占保护区兽类的19%。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21种,占保护区兽类的21%,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兽类7种,即:
大熊猫(Ailuopoda melanolcuca)、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豹(Panthera pardus)和
云豹(Neofelis nebulosa)。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4种,如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猕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黑熊(Ursus thibetanus)、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
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这些种类中以藏酋猴、黑熊、斑羚和鬣羚的分布范围广,较常见。
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有
赤狐(Vulpes vulpus)、
香鼬(Muslela altaica)、
豹猫(Felis bengalensis)、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
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等5种。
完全或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兽类有36种(张荣祖,1999),占保护区兽类的36%,其中完全分布于我国的兽类有25种,如
少齿鼩鼹、纹背鼩鼱、川西长尾鼩、藏酋猴、金丝猴、大熊猫、林麝、岩松鼠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11种,如小熊猫、毛冠鹿、鬣羚、扭角羚、岩羊、珀氏长吻松鼠、龙姬鼠、黑腹绒鼠等。
鸟类
截至2011年,根据郑光美(2005)的分类系统,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6目47科230种,属非雀形目的鸟类有18科56种。属雀形目的鸟类有29科174种,保护区的鸟类以雀形目类群为主。从居留类型上分析,留鸟计有124种,占总数的53.91%;夏候鸟有74种,占总数的32.17%;旅鸟有18种,占总数的7.83%;冬候鸟有14种,占总数的6.09%。繁殖鸟有198种,占保护区鸟类的86.09%,鸟类居留型以繁殖鸟为主。
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0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4种,中国特有种1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凤头蜂鹰(Pernis ptlrhynchus)、
黑鸢(Milvus migrans)、苍鹰(Accipiter gentiles)、雀鹰(Accipiter nisus)、
普通鵟(Buteo buteo)、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领角鸮(Otus bakkamoena)、雕鸮(Bubo bubo)、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鹰鸮(Ninox scutulat)、灰林鸮(Strix aluco)、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等。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4种,为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鸬鹚(Phalacrocoraxcarbo)、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和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按照郑光美(2005)对中国特有种的划分,保护区有中国特产种类10种,分别是雉鹑、灰胸竹鸡(Banbusicola thoracica)、绿尾虹雉、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红腹山雀(Parus davidi)、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
爬行动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爬行纲动物2目9科19种。其中,龟鳖目,1科1种;有鳞目8科,18种。根据标本及访问调查确认的物种有10种,资料来源的有9种。另据陈昌笃(2000)记录保护区还有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长肢滑蜥(Scincella)、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和山烙铁头(Ovophis mobticola)四种。
两栖动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纲动物2目6科21种。其中有尾目1科1种,无尾目5科20种。
根据张荣祖(1999)对特有种的划分,保护区两栖类的特有性非常高,有中国特有种15种,占物种数量的71.4%。洪佛树蛙不仅为特有种,而且也是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其模式标本产地就在都江堰市。大齿蟾(Oreolalax major)、无蹼齿蟾(Oreolalax schmidti)和理县湍蛙(Amolops lifanensis)现仅知分布在四川,为四川省特有种。从种群数量来看,以华西蟾蜍(Bufo andreusi)和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最为常见,分布广,种群数量大。
鱼类
截至2011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已知有7种,虎嘉鱼、山鳅、贝氏高原鳅、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黄石爬鮡、青石爬鮡,分隶属于3目4科5属。其中,鲑形目1科1属1种;鲤形目2科3属4种;鲇形目1科1属2种。从比例上看,以鲤形目鱼类最多,属占总数的60%。
保护区内已发现的7种土著鱼类均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也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其中国家Ⅱ保护鱼类有虎嘉鱼(Hucho bleekeri Kimura)1种。
植物
截至2023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25科,970属,2537种。其中苔藓约50科100属120种;蕨类35科80属222种;裸子植物7科13属20种;被子植物133科777属2163种。1997年在保护区内召开的国际苔藓植物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其苔藓的种类密集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垂直分异,形成了保护区多样的植被类型。垂直分布上,除基带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人为活动影响,只在局部地段残遗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和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均以原生性或原始状态在保护区内连续分布,呈现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1500m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为
桢楠(Phoebe zhennan)、
小果润楠(Machilus microcarpa)、刺果米槠(Castanopsis carlisii var. spinulosa)、
四川大头茶(Gordonia szechuanensis)、
华木荷(Schima sinensis)、
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峨眉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等;海拔1500~20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为
包石栎(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峨眉栲、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
白辛树(Perostyrax psilophyla)、
槭树(Acer)、
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等;海拔2000~2400m为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优势种为云南铁林(Tsuga dumosa)、
糙皮桦(Betula utilis)、
槭树、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 )等;海拔2400~3400m为亚高山暗针叶林,优势种为
冷杉(Abies fabri)、
冷箭竹、
银莲花(Anemone)、
委陵菜(Potentilla)等;海拔3400~3800m为亚高山灌丛,优势种为杜鹃(Rhododendron)、香柏(Sabina pingii var. wilsonii)、
高山柏(Sabina squamata)、
金缕梅(Potehtilla fruticasa)、
绣线菊(Spiraea)、
羊茅(Festuca)等;海拔3800~4100m为高山草甸,优势种为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火绒草(Leontopolium)、
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等;海拔4100~4582m为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优势种为
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红景天(Rhodiola)、绵参(Eriopyton wallichianum)等。
管理措施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成立了保护区管理处,2004年升级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管理局为隶属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其经费全额纳入都江堰市财政预算。管理局机构设置为行政办公室、宣传教育科、资源保护科、科研所以及3个保护站。核定编制40人,实有职工40人,其中在编人员37人(包括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中级职称7人)。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二期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1642.46万元,完成了管理局办公大楼、保护站、野生动物体能恢复场、巡护便道、科研宣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采取日常巡护与重点时段巡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及资源保护工作,确保了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护区与多个国际和国外保护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社区发展、宣传教育、科学考察等活动。
2017年11月,TNC与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示范项目启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大自然保护协会达成合作意向,在未来10年,引入国际化的合作资源和创新的保护管理经验,通过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实现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将保护区建设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森林自然教育和大熊猫友好社区的示范基地。
品牌建设
1988年10月,在灌县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升级为市级保护区。
1993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
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8年,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
2021年2月5日,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为2021年~2024年。
生态价值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35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位于大熊猫现代自然分布区狭长条状弧形带的中段,是岷山山系大熊猫B种群重要的栖息地。直接联系着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两个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北段,属著名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系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海拔820米—4582米,保存着原始的高山峡谷自然生态系统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成都平原上风、上水,3.1万公顷的茂密森林形成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为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起着巨大作用。因此,无论从大熊猫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从生态环境保护上来说,保护和管理好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系中系东洋界与古北界的过渡地带,属西南山地亚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青海藏南亚区等九个动物地理区的过渡,位于大熊猫现代自然分布狭长条状弧形带的中段,是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重要栖息地,直接联系着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两个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是野生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是成都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交通线路
自驾车
成都到都江堰虹口一共约85公里,全程用时约1小时30分钟,途中经过(成都-成灌高速-建设路-百花岭路-白八路-虹口风景区)。
公交车
虹口旅游保护区属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虹口漂流则位于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白沙河。都江堰有前往虹口或者八角庙的班车,到虹口3元,八角庙5元,约需30分钟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