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尾草
胡椒目三白草属植物
蜥尾草(学名:Saururus cernuus L.)是三白草科三白草属植物。多年生挺水或湿生草本。株高60-90厘米。地下具肉质根茎。茎直立,呈Z字形生长。叶互生,具长柄,长卵形或披针形。花序梗被毛,长3-8厘米;总状花序与叶对生。蒴果直径3-4毫米,具皱。花期5-7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挺水或湿生草本。株高60-90厘米。地下具肉质根茎。茎直立,呈“Z”字形生长。叶互生,具长柄,长卵形或披针形,长5-16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心形,深绿色;叶脉清晰,托叶着生在叶柄边缘上。花序梗被毛,长3-8厘米;总状花序与叶对生,长12-20厘米,直径1厘米,先端下垂;小花白色,具微香;无总苞片;苞片小,贴生于花梗基部;雄蕊6-8,稀有退化为3枚,白色;子房上位。花丝与花药等长;雌蕊由3-4心皮所组成,分离或基部合生,子房上位,每心皮有胚珠2-4颗,花柱4,离生,内向具柱头面。蒴果直径3-4毫米,具皱。花期5-7月。果期8-9月。
产地生境
原产于北美洲西部及东亚。世界各地观赏花鸟鱼虫市场交易、扩散于水族馆之间养殖。20世纪80年代随观赏性水草扩散而引入中国,在各地水族馆及生态园水域有栽培。蜥尾草喜浅水之地,不耐干旱。它喜光照充足的环境,疏阴之地亦能较好生长,其喜温暖,耐低温,在15-26℃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
繁殖方法
该种植物以扦插法繁殖为主,多在每年4-8月进行。亦可采用分株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基质
地栽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黏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叶、河泥、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0.5:1.5:2。
定植
地栽:蜥尾草种苗多在春季定植。应选择土面平坦、避开风口的滨水之地。可按直径约为30厘米、深度约为30厘米的尺寸挖穴,并施用少量磷矿粉作为基肥。然后保持适当间距种植,通常每穴放入成形小苗1株。先将其扶正,然后覆土压实即可。
盆栽:蜥尾草种苗多在春季定植,最好提前3天给它们追肥一次。可以使用无排水孔的大型花盆作为容器。在操作时先垫好适量盆土,无需施用基肥,然后放入种苗,再填土略加按实,并留出至少6厘米的沿口。随后往花盆中灌水,通常无需遮荫,即可以让植株接受日光照射。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先将栽培容器放到装饰地点,否则等上了盆再去定位就会感到十分困难。
管理
蜥尾草对水质的要求不严,可在软水至硬水中进行栽培,注意盐度不宜过高。水体的pH最好控制在6-8间,即呈微酸性至碱性。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生长旺盛阶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最好让它每天接受4-5小时的散射日光。该种植物为多年生,其根系发达,不易老化。地栽者在不分株的情况下,连续种植不宜超过3年。盆栽者在不分株的情况下,成形植株连续栽种不宜超过2年应该定期分株育苗,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证蜥尾草有良好的长势。
主要价值
该种植物多露地栽种,用于溪畔湖边等水位变化不大之处的美化。也可盆栽观赏,用来装点庭院、阳台等日光充足之处。通常不适宜在水族箱中种植。
物种危害
蜥尾草脱离水族馆养殖后进入自然水域,可后生生长,适宜于水域生境条件后会繁殖增量,种群优势突出,严重者改变水域生态环境,干扰水域物种多样性。
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除:控制引种,勿将其残株肆意丢弃予生产水域。
参考资料
蜥尾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09: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