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亚目指的是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纲的一个亚目,现分类已将其提升为
蜥蜴目。体表被以角质
鳞片;绝大多数蜥蜴类有四肢,少数种类四肢退化,但肢带残存;左右下颌骨在前端紧密结合,上下颌骨表面着生有齿;尾长一般超过体长;具有成对的交接器;多数种类有活动眼睑和鼓膜。栖息方式多样,有陆栖、穴居、水栖、树栖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具有明显的头、颈、躯、四肢和尾部。少数种类四肢退化(如蛇蜥),但尚存肩带。胸骨存在,肋骨与胸骨相连接。下颌左右两侧以骨缝相连。鼓膜明显,有外耳道。体表复盖许多角质,有的鳞下有小骨板。鳞的形态和排列是分类的依据之一。蜥蜴类生活范围广泛,树间滑期的具有翼状皮膜,适应爬行的体多扁平,普于疾走和树栖的体多侧扁,四肢及尾细长,穴居的体圆柱状,四肢退化。一般以昆虫蜘蛛、虫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料。大多分布于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北极圈内。中国的蜥蝎大多产于华南地区。世界约有3000余种,分属20科,中国产110余种,分属8科。
蜥蜴亚目动物在外形上可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四部分,绝大多数具有
五趾型附肢,少数种类附肢退化或消失,但仍有带骨或其残迹。
这类动物的椎体关节,除壁虎科为双凹型外,其余均是前凹型。椎体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颈椎又分化为环椎、枢椎和数枚普通颈椎。肋骨与躯干骨相连,但仅前面几对与胸骨连接而构成胸廓。骶椎不超过两枚。尾椎多枚,常因自截而断落,截断的位置可在两椎骨之间,也可在椎体中部。头骨属双颞窝型,但已失去下颞下颞弓,仅保留了颞上窝。方骨与颅骨形成可动关节,左右下颌骨呈缝接状,连接牢固。前颌骨、上颌骨及齿骨上常具齿。在鬣蜥科、
石龙子科及蜥蜴科的许多种类中,腭骨上亦具牙齿。依齿着生的方式,蜥蜴亚目动物的齿分为两种类型,鬣蜥科和壁虎科为端生齿,其余的科为侧生齿。犁鼻器发达。大多数种类的舌呈扁平型,无舌鞘。
本亚目动物多有一发达的囊状肺,具有羊膜动物特有的呼吸方式,但先靠一组肋间肌收缩,使胸廓缩小进行主动呼气,当这组肋间肌舒张时,由于气压差则产生被动吸气,到肺内压与空气压相等时另一组肋间肌开始收缩,使胸廓扩大而行主动吸气。因此,每个呼吸周期经过了主动呼气一被动吸气主动吸气三个阶段。
蜥蜴类的泄殖腔被皱褶隔为粪道和泄殖道,两者以横裂的泄殖孔开口于体外。雄体具有一对管状的交接器,其内壁常具刺状或乳头突起,或具环状皱褶。交接器位于泄殖孔外角后方的尾基两侧。交配时仅使用一侧的交接器,以其内壁翻出体外,插入雌体的泄殖腔,进行体内受精。
多数为卵生,卵壳除壁虎科和双足蜥科为钙质外,其余均为革质。胚胎吻端均具钙质卵齿。大多数种类具发达的膀胱。
体表被角质鳞,石龙子科和蛇蜥科的种类在鳞片下还有真皮骨化形成的小骨片。角质表皮除蛇形种类以整张皮蜕下外,其余种类以小片状脱落。
鼻孔一对,多为椭圆形,位于吻端两侧。眼较发达,除壁虎科大多数种类外,下眼睑可向上运动使眼闭合。有些种类具发达的顶眼。鼓膜外露或下陷于外耳道内方,外耳孔多为椭圆形。少数种类中耳退化,鼓膜消失,耳柱骨和方骨合二为一。鬣蜥科、壁虎科、蜥蜴科、巨蜥科和双足蜥科的大多数种类具股窝或鼠蹊窝或肛前窝。
分布范围
蜥蜴亚目动物分布广泛,除南极外遍布世界各地,多数种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陆栖为主,也有树栖、穴居、半水栖的种类。全世界共有3000余种,隶属于约20科300余属。我国已知9科39属156种。河北分布有4科5属8种。
蜥蜴类广布于除
南极洲外的全球陆地,中国有蜥蜴类150余种,分布遍及全国。云南省有蜥蜴种类43种。
蜥蜴是
爬虫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全世界已知超过3,000种,主要分布于
热带。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米长的
科莫多龙都有。
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眼睑和耳朵,所以能与蛇区分。
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变色龙。
大部份的种类为肉食性,以昆虫、蚯蚓、蜗牛,甚至老鼠等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
海藻为主食,或是杂食性的。
与其近缘的
蛇亚目(Serpentes)合计占整个现存爬虫类的95%。共分18科,3,000多个种。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从
北极到
非洲南部、南美洲和
澳大利亚皆有分布。
生活习性
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许多蜥蜴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许多蜥蜴有领域行为(包括领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许多种有股孔,可能用来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异性。蜥蜴对于人的经济意义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制革。壁虎栖于居室,可捕害虫,但可能传播
沙门氏菌。蜥蜴是
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饲为玩赏
动物。
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杖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中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
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
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
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
中美洲。
生理特征
尾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中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变色与发声
蜥蜴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中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变色树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下属分类
鬣蜥下目Iguania
共分为14个科
1.Agamidae 鬣蜥科:分为6个亚科,共计56属445种
—Agaminae 鬣蜥亚科 11属124种
—Amphibolurinae 髭蜥亚科 14属100种
—Draconinae 飞蜥亚科 27属191种
—Hydrosaurinae 海蜥亚科 1属3种
—Leiolepidinae 蜡皮蜥亚科 1属9种
—Uromastycinae 刺尾蜥亚科 2属18种
2.Chamaeleonidae 避役科:共计12属200种
3.Corytophanidae 海帆蜥科:3属9种
4.Crotaphytidae 项圈蜥科:共计2属12种
5.Dactyloidae 安乐蜥科:共计1属391种
6.Hoplocercidae 荆尾蜥科:共计3属16种
7.Iguanidae 美洲鬣蜥科:共计8属39种
8.Leiocephalidae 卷尾鬣蜥科:共计1属29种
9.Leiosauridae 平鳞蜥科:共计6属32种
10.Liolaemidae 平咽蜥科:共计3属286种
11.Opluridae 盾尾蜥科:共计2属7种
12.Phrynosomatidae 角蜥科:分为2个亚科,共计9属148种
—Phrynosomatinae 角蜥亚科 5属31种
—Sceloporinae 强棱蜥亚科 4属117种
13.Polychrotidae 四鳞爪蜥科:共计1属7种
14.Tropiduridae 嵴尾蜥科:共计8属125种
壁虎下目 Gekkota
共分为7个科
15.Gekkonidae 壁虎科:共计56属996种
16.Carphodactylidae 藁趾虎科:共计7属30种
17.Diplodactylidae 澳虎科:共计25属128种
18.Eublepharidae 睑虎科:共计6属32种
19.Phyllodactylidae 叶趾虎科:共计10属134种
20.Sphaerodactylidae 球趾虎科:共计13属209种
原本的壁虎科拆分成以上6科
21.Pygopodidae 鳞脚蜥科:共计7属44种
石龙子下目Scincomorpha
共分为7个科
曾经的非洲蜥蜴科拆分成以下2个科
22.Cordylidae 环尾蜥科:共计10属64种
23.Gerrhosauridae 板蜥科:共计7属37种
24.Gymnophthalmidae 裸眼蜥科:分为5个亚科,共计45属244种(Pantepuisaurus、Kaieteurosaurus、Adercosaurus这3个单型属未分入亚科)
—Alopoglossinae 狐舌蜥亚科 2属22种
—Cercosaurinae 梭蜥亚科 15属148种
—Ecpleopinae 全肢蜥亚科 7属34种
—Gymnophthalminae 裸眼蜥亚科 17属36种
—Rhachisaurinae 刺蜥亚科 1属1种
25.Teiidae 美洲蜥蜴科:共计16属146种
26.Lacertidae 蜥蜴科:共计44属321种
27.Scincidae 石龙子科:分为7个亚科,共计149属1582种
—Acontinae 箭蜥亚科 2属26种
—Egerniinae 胎生蜥亚科 9属58种
—Eugongylinae 圆蜥亚科 41属419种
—Mabuyinae 南蜥亚科 22属191种
—Sphenomorphinae 蜓蜥亚科 35属559种
28.Xantusiidae 黄蜥科:共计3属34种
蛇蜥下目Diploglossa
共分为5个科
29.Anguidae 蛇蜥科:分为2个亚科,共计10属73种
—Anguinae 蛇蜥亚科 4属20种
—Gerrhonotinae 侧褶蜥亚科 6属53种
30.Diploglossidae 肢蛇蜥科:共计3属51种
31.Anniellidae 蠕蜥科:共计1属6种
32.Xenosauridae 异蜥科:共计1属10种
33.Shinisauridae 鳄蜥科:共计1属1种
双足蜥下目Dibamia
34.Dibamidae 双足蜥科:共计2属23种
巨蜥下目Platynota
共分为3个科
35.Helodermatida 毒蜥科:共计1属2种
36.Lanthanotidae 拟毒蜥科:共计1属1种
37.Varanidae 巨蜥科:共计1属74种
近缘亚目
蚓蜥亚目(Amphisbaenia)与蜥蜴亚目近缘。体长圆柱形,具浅沟。无外耳,眼退化。穴居。均无后肢,除3属外亦缺前肢。主要分布热带。15属,约1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