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龟科、红海龟属的一种
海洋动物。体长100-200厘米,体重约为100千克。头较大,宽约15厘米;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喙。头部背面具有对称的
鳞片,成体背部无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对手或称角质盾片,呈平铺状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较平坦,每侧甲桥处有下缘角板3块。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渐狭。四肢扁平呈
鳍足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内侧各有2爪,比
绿海龟多1个爪,适于游泳;长成后或具1爪。尾巴较短。背部棕红色或褐红色,有
不规则的土黄色或褐色斑纹,腹部柠檬黄色或黄色。
动物学史
命名
卡尔·冯·林奈在1758年给了红海龟第一个根据二名法规则的名字“Testudo caretta”。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超过35种其它名字陆续被提出,而“Caretta caretta”这个名称组合由莱昂哈德·施泰内格(Leonhard Stejneger)于1902年首次提出。英文俗名"loggerhead"是描述红海龟的巨大的头颅。红海龟属于海龟科,该科包含了除
革龟以外的现存品种。对于红海龟是不是一种亚种在学界仍有争议,但多数人认为它是单一的多型种。分子遗传学证实了红海龟与
肯氏龟、
玳瑁以及
绿海龟有杂交的情况。自然杂交的程度尚未被确定;但是第二世代的混血龟已经被报导了,表示一些混血海龟是具繁殖力的。
演化
尽管缺乏证据,现代海龟可能是由白垩纪时期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像除了革龟以外的海龟一样,红海龟是古老的海龟科的一员,大约出现在4000万年前。在现存的6个海龟科的物种中,红海龟跟肯氏龟、丽龟和玳瑁的关系比跟
平背龟和绿海龟接近。
大约300万年前,在上新世时期,中美洲上升浮出海面,阻隔了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之间的海流。随着地球进入冰川循环,海流因为气候变化有了新的流向。冷水上升至
好望角周围,并降低了
合恩角的海水温度,对迁徙的海龟形成了冷水阻碍。结果便是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红海龟完全隔离。在最近的冰河时代,北美洲的海滩对龟卵来说太过于寒冷。随着地球逐渐回暖,红海龟开始会向北移动,并聚集在北边的海滩。就是因为这样,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和北佛罗里达产卵的海龟和南佛罗里达的群种表现出相同的遗传特性。
不同的红海龟族群有着独特的特征和遗传变异。例如地中海的红海龟体型平均比大西洋的红海龟要小。聚集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红海龟都是南非的马普特兰红海龟的后裔。南非红海龟的基因现今仍然保存在这些物种中。
分类
红海龟是全球单一
物种,2010年界定有10个生物学上描述的区域管理单位,称为亚种群。通过整合来自筑巢地点、线粒体和DNA研究、运动和栖息地的信息来描述生物学和地理上明确的种群部分被所有生命阶段使用。区域管理单位在功能上等同于IUCN亚种群,因此为红色名录评估提供了适当的物种数量单位。这10个红海龟的亚种群: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地中海、东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东南印度洋、西南印度洋、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海洋。多个遗传种群已根据世界各地地理上不同的筑巢区域进行定义,并包含在RMU划定范围内。
形态特征
红海龟体形较大,平均体重135千克。体长100-200厘米,
背甲长740-870毫米,宽530-700毫米,壳高272-330毫米。呈心形,末端尖狭而隆起。头较大,宽127-180毫米,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两对,其间常有1枚小鳞。顶鳞大,单枚,后缘中线常有纵裂纹。额顶鳞4-7枚;眶后鳞3-4枚,两颚相向钩曲,
上颚稍长于下颚。
下颚边缘无齿状突。下颚腹侧各有3-4枚颏片。
体表盾片镶嵌排列。颈盾宽短,单枚。个别标本分裂为二。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对,偶有一侧为4或6枚者。除间或有一侧肋盾为4枚而不与颈盾相接外,正常情况下第一对肋盾与颈盾相接。缘盾12对,仅1号标本为13对。最后一对缘盾间常有凹缺,与相邻缘盾一起略呈锯齿状。甲桥具3对下缘盾,其后缘无孔。四肢桨状,前肢前缘长430-850毫米,后肢前缘长270-350毫米,均具1-2爪。前肢前缘有一列起棱的大鳞,余皆不规则。
头背棕红色,头侧淡棕色,头腹及颚黄色。颈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黑色斑纹。腹甲色浅,呈柠檬黄色,无斑纹。四肢背面亦为棕红色。
栖息环境
红海龟主要栖息于温水海域,特别是大陆架一带,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也进入海湾、河口、咸水湖等地。该物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海和浅水海域。它们很少上岸,除了雌龟短暂的筑巢和产卵。刚孵化的红海龟居住在漂浮的马尾藻团。成龟和幼龟住在大陆棚以及浅海岸河口。在大西洋西北边,年龄是影响栖息地偏好的一个因素。与不是繁殖期的成龟相比,幼龟更常见于浅海口,较少住在入海口。在非繁殖期,红海龟喜欢表面温度为13.3-28.0°C的水域。温度27-28°C最适合雌龟。
生活习性
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藻类为食。从捕获红海龟排出的粪便,可见绝大部分为香螺的碎壳、厣,伊豆布目蛤壳及没有消化的寄居蟹的肢体残骸和鱼类的鳃盖骨、椎骨等。
青岛海产博物馆曾饲养过两只红海龟,投以青鳞鱼,斑鰶、小黄鱼、带鱼、鲐鱼、星鲽、蛤仔、短蛸、长腕蛸、金乌贼,无针乌贼、对虾、日本鲟、
弧边招潮蟹、天津漂蟹、宽身大眼蟹等,也喜食淡水的鲫鱼及
中华绒毛蟹,可见红海龟对食物的选择性不大。饲养中未发现食刺松藻、石莼、孔石莼、海带、裙带菜等海藻。
捕获的红海龟背上常附生有红色及黑橄榄色的藻类、藤壶及茗荷儿。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博内尔岛)、巴西、佛得角、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吉布提、多明尼加、厄瓜多尔、埃及、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尼、伊朗、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韩国、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耳他、毛里求斯、墨西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纽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巴泰勒米、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苏里南、叙利亚、坦桑尼亚、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阿联酋、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和也门。
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也见于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甚至黄浦江内。
繁殖方式
雌红海龟第一次繁殖介于17-33岁之间,它们的交配期长达六周。它们向伴侣求爱,雄龟的求偶形式包括咬、用鼻尖磨蹭、头和脚的晃动。研究显示,雌龟的泄殖腔会分泌信息素表示具有繁殖能力。在交配前,雄龟会接近雌龟并试着爬上雌龟的背,而雌龟会抗拒。接下来雄龟和雌龟会绕着彼此转圈。如果雄龟有其它竞争对手,雌龟会让雄龟相互竞争。胜利者会攀附上雌龟的背;在这过程中,雄龟弯曲的爪子通常会伤害到雌龟肩膀部位的甲壳。其它竞争的雄龟会啃咬正在试图交配的雄龟,对它的蹼和尾巴造成伤害,甚至深可见骨。这种伤害会导致雄龟无法攀附上雌龟的背,而且可能需要数个礼拜才能恢复。雌龟在一个繁殖季中平均可产下3.9窝的卵,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不会继续产卵。与其它海龟不同,红海龟的求偶和交配通常不会在靠近要筑巢的海滩进行,而是会在沿着猎场和繁殖地之间迁徙路线上。研究指出,红海龟的排卵是受到交配刺激诱导的。透过交配行为,雌龟会排卵并由雄龟受精。这是非常独特的,因为交配诱导排卵在哺乳类以外的动物上很罕见。在北半球,红海龟的繁殖期会在三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筑巢期非常的短暂,北半球是在5月和8月之间,南半球则是10月到隔年3月间。
红海龟可以存在多重亲属关系。由于精子会被储存起来,所以同一窝海龟会有多个父亲。雌龟会将精子贮存在输卵管中直到排卵。同一窝海龟可以有多达五个父亲,每个父亲在同一窝卵中会贡献一部分精子。一窝中能来自几个不同雄龟的受精卵与雌龟的体型大小有正相关。有两种假说解释相关性。一个假说是,雄龟偏好体型大的雌龟,因为感觉起来具有更高的繁殖能力。另一个假说则是体型大的雌龟能更快的游到交配场所,使得它们有更长的交配时间。
所有种类的海龟都有类似的基本筑巢行为。雌龟在繁殖季节时,每隔12-17天会回到沙滩上产卵。它们离开水,爬上沙滩,扒开表层的沙子形成一个身体形状般的坑。用它们的后肢挖掘一个可以产下龟卵巢穴。接着雌龟把巢穴和身体坑用沙子覆盖后,返回海里。这过程大约一到两小时。红海龟筑巢会选择在开阔的沙子区域或是在沙丘顶端,最好是在长着草的沙丘附近,可以用来掩饰巢穴。筑巢的场所必须小心仔细的选择,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安全、危急情况出现的频率以及对巢穴有害的天敌的特性。红海龟平均一窝可产下70枚卵。
生活在太平洋的红海龟主要在日本南部沿海繁殖。主要产卵场为日本的冲绳、鹿儿岛、熊本、德岛、爱知、神奈川、千叶县等沿海沙滩。产卵期5-7月。雌雄海龟在产卵场沿海岩礁间交配。雌龟夜间上岸在沙滩挖穴产卵。穴深数十厘米。每次产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直径4厘米。产后用沙掩埋好卵再离去。雌龟在岩礁间休息2-3周,再一次产卵。产卵后用沙覆盖,在自然条件下经60天孵出仔龟。主要产卵场所为日本国熊本、鹿儿岛以及冲绳岛等沿海沙滩。
亚群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3.1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红海龟是全球单一物种,包括10个生物学上描述的区域管理单位。称为
亚种群。总的物种数量规模未知。海龟种群数量最常见的代表是每年的巢穴数量。这10个亚种群每年总共铺设约200,000个巢穴。考虑到每只雌性3到5.5个巢穴的范围,上述值相当于每年大约36,000-67,000只筑巢的雌性。
致危因素
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是西沙群岛海龟资源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每年4-7月份大批
渔民成群结队来西沙,尤以琼海县渔民为甚。它们不仅在海上撒网捕龟,而且上岛捉龟挖蛋。在每个岛屿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
海龟的渔船游弋。据介绍,过去海南岛也曾有过较多海龟,正是由于人们捕龟挖蛋,导致海南岛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龟踪影了。台湾省东海岸沙滩风景优美,可惜在人为捕杀破坏后,已几乎无海龟在此产卵。
保护措施
世界纪录
潜水时间最长的海洋脊椎动物:2003年2月,一只成年雌性红海龟在突尼斯海岸附近的地中海中潜水10小时14分。这一数据是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安妮特·布罗德里克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英国)记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