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维裕
原交通部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
裘维裕(1891年-1950年4月13日),字次丰,1891年生于江苏省无锡。1916年毕业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旋以优秀成绩考取庚款留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机科硕士学位。1919年在该校研究院工作一年,后转到纽约爱迪生电厂工作。1923年回国,任交通部南洋大学(1927年后改称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担任直流电机课程。1924年为加强基础课教学转教物理学,直到1950年。在20多年的岁月中,他为交通大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和理学院、物理系的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个人经历
1891年 生于江苏省无锡。
1916年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
1916—1919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电机科硕士学位。
1919—1920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工作。
1920—1923 年在纽约爱迪生电厂工作。
1923—1927年 任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
1928—1948年 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30—1950年 先后任交通大学科学学院(1937年更名为理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和教务委员等职。
1950年4月13日 逝世于上海。
当时职位
裘维裕一直担任讲课并指导实验。他重视教学方法,讲课内容虽多,但听课者不感困难。对学生要求严格,决不容许草率马虎,必要时还进行严厉批评,同时又耐心指导,关心备至。当时交通大学的物理课被一些学生誉为“霸王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往往多年不忘,普遍反映从裘先生的教导中得益匪浅。他在其主持的教学工作中,还培养了不少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如赵富鑫、沈德滋、许国保、任有恒等。通过这些教师的继续努力,进一步建立和扩大了物理师资队伍,对1949年以后工科高等学校的巨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过去中国内忧外患不断,裘维裕也和我国许多老科学家一样,回国后就很难从事当时科学前沿的研究工作。
工作领域
袭维裕长期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1924年即作为交通大学教务会议成员,积极推动基础课程的改革;1926年,交通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实验而设立工业研究所,主持实验研究工作的就是化学教授徐名材及裘维裕;1928年秋建立交通大学物理系,裘维裕担任系主任,直到1948年才辞去此职。在裘维裕和周铭、胡刚复、赵富鑫、许国保、周同庆、黄席棠、殷大钧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10余年中培养了百余名物理学者,如华中一、邬学文、吴百诗、蔡建华、陶正耀、杨恒彩等。
历史改革
在基础课改革的基础上,交通大学于1930年9月11日正式成立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系的科学学院(1937年9月9日宣布改称理学院),裘维裕长期担任院长职务。在这以前交通大学以工科为主,是有名的“工程师的摇篮”。裘维裕积极推动和主持科学学院的工作,正是为了“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的互相提携”,理科与工科“通力合作”。他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的训练。1933年2月,他在《交大季刊》第10期发表《科学思想的训练,应是大学的一种使命》。文中指出:“大学的使命,并不是教授学生一种吃饭的本领或者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大学的使命,是要养成学生一种健全的人格,训练一种相当的科学思想,有了这种训练,毕业以后,无论什么工作,就都可以担负,都可以胜任。”他指出:“大学里所读的各种科学,是给学生一种科学思想的训练。”针对当时学生只有很少时间用自己的能力来思考和判断的实际情况,裘维裕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科学学院各系在他主持下,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研究。物理系开设了“实验研究”、“问题讨论”等研究课程,还设置“科学思想史”、“近代物理导引”等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课程,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掌握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有关规律,发展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提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交通大学历史上以工科为主,主观和客观条件都决定了在建立理科系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当充分体现“理工结合”、“理工并举”的特色,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理科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和科研中重视结合工程实际。这种培养方法是裘维裕和周铭等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方法,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制定的,比较符合实际。在他们的努力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仅开设了所有课程,而且当时价值几十万元的实验设备也按计划完成了装备。这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居于前列的。这些成就,加上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树立严格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优良严谨的学风,就逐步形成了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陆定一:《交通大学校史序》),使交通大学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大学之一。裘维裕在这一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
领导工作
除积极参加理学院与物理系的建设以外,裘维裕还付出了巨大精力从事交通大学各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从1934年7月到1935年7月,他兼任交通大学教务长。1936年,他同时担任学校课程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设备委员会、法规委员会、招生委员会、暑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设置委员会等常设委员会及考试委员会的主席职务。
裘维裕还特别注意“训练人才与弘扬学术并重”,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1935年4月,在他主持下创办了学术刊物《科学通讯》。他在《发刊大意》中指出:“本刊宗旨约有四端:一以备中学教员之顾问;二以资大学学生之参考;三以助无师自修者之研究;四则本校校友散处各地,借兹一编可相切磋,此尤本刊目的所在,通讯二字所由起。”不久,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1936年4月交通大学学生成立国防科学研究会,他又应聘担任指导。
中国工专
抗日战争爆发,交通大学大部分人员未能及时内迁。裘维裕等在上海法租界内继续办交通大学。裘维裕还曾和一些社会名流、实业家以MIT(麻省理工学院)同学会名义,于1940年夏在法租界内创办了“中国工专”,学制为2整年(不放寒暑假)6个学期。裘维裕所授物理课程仍以“大学物理纲要”为教学资料,讲课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当时中国工专学生王诚果等因散发爱国传单、沿马路张贴爱国标语等抗日活动受到日伪当局注意,并在敌伪《新申报》上登出他们的名单,要求他们去自首。裘维裕得知此事后,立即同意王诚果等2位同学更改姓名,把他们保护起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8月,汪精卫伪政权强行接收交通大学,裘维裕当时虽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仍断然离校,誓不与汪伪合作。他和当时坚拒教席的五位教授被称为“反伪六教授”。租界被日军侵占后,中国工专也被迫停办,幸好只剩最后一学期实习课没有上,学校和裘维裕等帮助同学提前毕业(从毕业照片上可数出当时的师生至少有47位)。此后裘维裕曾到南洋仪器厂工作一年。该厂被兼并后他又去中国科学社(该社隐藏了交通大学物理仪器的一部分)办公,经济上更加困难,但他仍和社会进步人士联系在申报馆地下室开设讲座为社会青年服务。他自己讲物理,其他老师讲电工等。对裘维裕在抗战期间的表现,交通大学校长吴有训在《悼裘维裕先生》一文中赞扬他“高风亮节”。
主要功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裘维裕挺身而出,首先赶到学校,保护及协助接收残存的仪器设备,使之不再遭受损失。在他的带动下,在上海的交通大学师生员工纷纷回校投入各项工作。结果,仅仅经过两个月,就因陋就简地复课了。抗战胜利后,裘维裕仍担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并被选为教授会理事。虽然健康情况下降,常苦于高血压,但仍坚持上课,并为上海中学开设物理实验而不断努力。1948年,因工作需要,曾一度兼任化学系主任,而先后辞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职务。这一阶段,他还和钟兆琳教授等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电机工程手册,于1947年由上海龙门书店出版了裘维裕翻译的《直流电机》和《电力传输》2个分册(整个手册有十几个分册,由万国函授学会[In-temationa1 Correspondence Society]编辑)。在此之前,1945年10月上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了裘维裕翻译的《交流电学》和《电学与磁学》。以上图书在当时由于抗战而使技术交流中断甚久的情况下,成为很受电工界人士欢迎的读物。裘维裕不畏强暴,关心和爱护进步学生。1948年隆冬,国民党军队包围交通大学,要进校内搜捕学生,裘维裕和其他教授手挽手一字排开,站在校门口和军警对峙。后来军警以武力冲进校内抓走了十几位学生。裘维裕在冲突中背部和腿部被枪托击伤,但他不顾伤痛和高血压症,不顾师生们的劝阻,在服下降压药后和几位教授赶到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找市长吴国桢交涉,最后使同学们得到释放。
裘维裕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社、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上海分会的理事。自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起,他一直担任理事长,直到因高血压病休养为止。他对科学团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代初,他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为审定物理学名词术语做了许多工作。
1949年春,裘维裕与上海科技界吴有训、侯德榜、茅以升、吴觉农、吴学周、张孟闻等组织上海科学团体联合会,宗旨是团结组织上海科技人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1949年5月上海解放,裘维裕热情地迎接了新的伟大事业。尽管体力日衰,仍然出任交通大学校务委员兼理学院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积极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号召青年学习政治及技术,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参加祖国建设。裘维裕由于辛勤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症,1950年4月13日2时15分,于上海中山医院逝世。
主要论著
1 裘维裕.An outline of college physics.volI、Ⅱ.上海:苏新书社.
2 裘维裕.交流电路.上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5.
3 裘维裕.电学和磁学.上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5.
4 裘维裕译.直流电机(万国函授学会编《电机工程手册》分册).龙门书店,1947.
5 裘维裕译.电子传输(同4).龙门书店,1947.
相关评论
开创物理学教育的崭新时期
1924年8月,交大正在举行一次教务会议,研究下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会议桌右首,坐着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教授,他就是裘维裕。他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教授发言:“现今,军人争权,战乱不已,百业凋敝,民生维艰,学生毕业后诸多人谋业困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设一些专科,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教给学生一种吃饭的本领,俾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工作,解决出路问题。”
这位教授的意见得到好几位教授的赞同。裘维裕出人所料地说:“我认为,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大学的使命,并不是教学生一种吃饭的本领,而是要学生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训练一种相当的科学思想,有了这种训练,学生毕业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胜任。”说到这里,接着又极为严肃地说:“现在,很多人主张大学教育的职业化,我认为是不妥的。职业化的情形,是随地不同的,大学的课程,再怎样的增加都是适应不了的。”
会场顿时一片沉静,顾维精教务长打破了这一沉静说:“裘先生的具体意见呢?”
“我建议,对学生进行基础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用脑用手的能力。目前,学校安排数学、物理、化学这3门课均为一学年的课程,这是很不够的,应该各增加一个学年的课程。同时增加实验课,如物理学课,第一学年可以设置力学、物性学和热学,第二学年设置电学和光学,同时,每周要安排3节实验课。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会做习题,记住公式,而且要学生能够演绎、归纳,触类旁通,能够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我相信,经过4年的科学思想训练,学生毕业以后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实用的学识。”
顾维精教务长沉思了片刻后,又问:“教材问题如何解决?”
裘维裕表示:“自己编写”。
此次会议以后,学校采纳了裘维裕的建议,加强理科教学。
1928年学校决定成立数学、物理和化学3个理科系,面向全校一二年级学生,以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裘维裕任物理系主任。1930年物理系、数学系和化学系组成科学学院,裘维裕任院长兼物理系主任。从此时起,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充实了内容,尤其是物理和化学,不但增加了课时数,还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对人员和实验条件都给予了相应的保障。物理课程和物理实验课程都定为4个学期,物理课程每周4节,一年级讲授力学、物性学和热学;二年级讲授电学和光学(当时原子物理内容很少)。内容丰富,不断更新以结合工程实际。弃用美国Duff教材,由裘维裕编写的英文本教材纲要,一直用到1945年。当时,交大的各个工程专科如土木、电机的课程中,物理课教学改为两年,同时重视实验课和实习课,物理实验课每周都必做,并与理论的讲授相配合,这与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课程基本相同。当时国内只有交大这样做,开创了物理教学的新时代。
科学学院成立以后,理科教学得到空前的加强。普通物理课,理工科各系一二年级学生共修4个学期,每学期约16周,每周4个学时,二年中共256学时。课堂讲授皆用英文,理工各系均以小班上课,每班约40人,课后以自学为主,不设辅导,考试前亦不设专人答疑。学生做好习题后要交老师盖章发还(不批改)。学生每学期约做习题100题,二年中共做400题左右。
普通物理实验课,配合物理课的讲授进行,学生每周做一个实验,每次实验用3小时,课内只完成操作过程,课后做实验报告,以加深实验的印象。每学期学生约做14-15个实验。
两年的物理课中,共有大小考试28次,如此频繁的考试,其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理工科各系学生都得到这种训练,因此,交大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不但对物理学能经久不忘,而且对考试都不生畏惧之心,无论在国内国外,其考试成绩大都名列前茅。后人戏称交大普通物理课是一门“霸王课”。
裘维裕编写的《大学物理纲要》第一卷(An6Outline6of6College6physics)(VOL-1),虽然只是列出了所讲授内容的标题、简要定义和主要公式,但内容丰富。这一卷包括绪论、力学、物性学、热学三大部分,授课、实验(实习)、考试,这些教学的基本环节都一丝不苟。交大几十年一以贯之,成为交大“基础厚、要求严”的优良传统。
裘维裕作为倡导者,又是理学院院长,是这一革新的领头人,他还是模范的执行者。为交大这一理科教学革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教学为乐事,以育人为天职
交大一年级的物理课,开始由裘维裕担任,以后由他培养的教师担任.。裘维裕讲课的特点是:教学严谨,概念清楚,语言精练,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重点突出,既讲出来龙去脉,又能化繁为简,遇着难点,力求讲解清楚。他上课时,从不用讲稿,也不翻动他放在讲台上的讲稿提纲,可是,所讲的内容、每节的大小标题,完全与事先发给学生的讲义中的章节一致。他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清楚地表达出来。遇到比较抽象的内容,他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图画得清晰整齐,使学生一目了然。如果讲到复杂的数学推导,也是一步一步地推演。板书整洁,英文写得相当秀丽。这反映出他高深渊博的学术造诣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已经炉火纯青。
裘维裕编制的物理习题集也很有特色。据他的学生刘其昶教授回忆,习题数量多,每次常以百计,既有理论分析,又有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颇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习题开始的二三十道是容易的,以后的愈来愈难,简直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每次发下习题,学生们经常要做到深夜乃至筋疲力尽,几个星期才能完成。学生们完成习题以后,大家的心情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得到了许多教益。
裘维裕的考试题目多而难。他所出的考题要求学生必须彻底弄懂而且善于运用各种定理和公式,经过认真思考才能答对。考题内容之多几乎是“残酷”的,尽管已有充分准备,即使是学得好的学生,一拿到考卷就不停笔地写,顺利而快速地答题目,往往到下课铃响了也不一定能答完,而且即使答数对,演算中稍有错误,照样扣分。所以,很少有人得八九十分。当时的考试记分方法是考试成绩的开方乘以系数10,即是说,考分36分才能达到60分的及格分数。这说明题目难度之大,批改之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熟练程度,又防止了考试作弊的不良之风。
监考之严,绝无仅有。如遇裘维裕亲自出马,那严肃态度使人不寒而栗。但说来也奇怪,只要听过他一两个月的课,做过他所发一两次数以百计的习题,并经过他一两次测验,简直都会产生“茅塞顿开”和“柳暗花明”的愉快心情。
裘维裕的物理课涉及数学领域之广,难以形容。无论从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直到矢量分析、场论、概率统计,几乎无不通晓。他将各个教学环节讲课、习题、辅导、实验、测验和考试安排得十分紧凑而巧妙合理,他的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感受:无形中按照他布置的进度学习,不知不觉地紧张又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大开“科学眼界”。而且他还注意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他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文记笔记、做习题、写报告和答考卷。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研究,查阅资料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裘维裕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令人敬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8月,汪伪政权强行接收交大,裘先生当时虽然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仍断然离开交大,誓不与汪伪合作,是交大著名的“反伪六教授”之一。宋美龄两次邀请他出任教育部官员,都被他婉言拒绝。他以教学为乐事,以育人为天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22:01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当时职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