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裳裳者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一首诗。多数学者认为此诗是周天子赞颂诸侯的诗,也有人认为此诗可宽泛地理解为对相悦者的赞美之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见到“之子”的欢悦,第二章赞美他们的内在才华,第三章赞美他们体魄强健,第四章希望他们能辅佐天子。通篇以花起兴,赞颂人物之美,节奏变化有致,结构收束得当,堪称是一首轻松欢快又不失稳当的雅诗。
作品原文
小雅⑴·裳裳者华⑵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⑶。我觏之子⑷,我心写兮⑸。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⑹。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⑺。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⑻。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⑼。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⑽。乘其四骆,六辔沃若⑾。
左之左之⑿,君子宜之⒀。右之右之⒁,君子有之⒂。维其有之,是以似之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
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裳(cháng)裳:“堂堂”之假借,花鲜明美盛的样子。华(huā):花。
⑶湑(xǔ):叶子茂盛的样子。
⑷觏(gòu):遇见。之子:此人。
⑸写:通“泻”,心情舒畅。《
毛传》:“输写其心也。”是说心中话都倾吐出来,忧愁消除,心情舒畅。
⑹是以:因此。誉处:指君臣处于美好的声誉之中。《
孔疏》:“君臣相得,是以有声誉之美而处之兮。”一说“誉”通“豫”,安乐。
⑺芸其:即“芸芸”,花色彩浓艳的样子。
⑻章:文章,指其人有教养,有才华。一说为“纹章”,服饰文采。
⑼庆:喜庆,值得庆贺之事。
⑽骆:黑鬃黑尾的白马。
⑾六辔(pèi):六条缰绳。沃若:光滑柔软的样子。
⑿左之:指马车向左转。一说和下文的“右”,指左右辅弼,君子的帮手。
⒀君子:指前所言“之子”。一说指古之明王。宜:安定。
⒁右之:指马车向右转。
⒂有:取。意为取用他们。
⒃似:当为“嗣”之假借,继承。
白话译文
鲜花盛开多辉煌,叶子茂盛绿苍苍。遇见这位贤君子,我的心情真舒畅。我的心情真舒畅,因有美誉大家享。
鲜花盛开多辉煌,怒放黄花多鲜亮。遇见这位贤君子,才华横溢有教养。才华横溢有教养,因此喜庆事儿降。
鲜花盛开多辉煌,有的白色有的黄。遇见这位贤君子,驾着四马气昂扬。驾着四马气昂扬,六根缰绳闪着光。
左边有人来辅佐,君子应付很适宜。右边有人来相佑,君子发挥有余地。只因君子有其长,所以祖业能承继。
创作背景
历代学者大多认为《小雅·裳裳者华》是周王赞美诸侯的诗歌。《
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则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焉”。
朱熹《
诗集传》以为此系天子称赞诸侯之辞,用以应答那首天子会诸侯于东都讲武时诸侯赞颂天子所作的《
小雅·瞻彼洛矣》。
魏源《
诗古微》以为此诗为“朝于东都所作”。从整首诗轻快而略带跳跃感的节奏中可以看出,诗作者对所遇对象充满了赞美和怜爱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将这首诗宽泛地理解为对相悦者的歌颂赞美之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小雅·裳裳者华》全诗共四章,每章六句。诗前三章是结构相似的重调,每章的前两句写花起兴,从“其叶湑兮”到“芸其黄矣”再到“或黄或白”,将花繁叶茂的盛景充分地表露出来,也由此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无比欢娱。
在首章,诗人并没有详写“我”所遇的“之子”的具体模样,而只写了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心中烦忧尽泻,充满欢乐。
为了说明“之子”使得“我”如此欢悦的原因,此诗第二章给“之子”一个特写镜头,这个镜头没有对准他的面部,也没有对准他的眼睛,而是对准其服饰:“维其有章矣。”这样的叙述中渗透着赞美之情,因为服饰之美在先秦时期是身份和地位的外在表现。
至此,诗人仍觉不足,又将目光转向全景,在第三章写“之子”的车马之盛,“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十足风光,十分气派。如此一层一层推进,在形象的跳跃式叙述中显示出欢快的激情。
诗若就此打住,便显得情感过于浅直,而且缺少了雅诗中应有的那份平和与理性,于是诗第四章从节奏和用韵两方面都变得舒缓起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从左右两方面写君子无所不宜的品性和才能,有了这方面的歌唱,使得前面三章的赞美有了理性依据。“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两句总括全篇,赞美君子表里如一、德容兼美的风貌,以平和安详作结。
整首诗以花起兴,赞颂人物之美,节奏变化有致,结构收束得当,读来兴味盎然,且无阿谀之感,确是一首轻松欢快又不失稳当的雅诗。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此天子美诸侯之辞。盖以答《瞻彼洛矣》也。言裳裳者华,则其叶湑然而美盛矣。我我觏之子,则其心倾泻而悦乐之矣。其有誉处宜矣。此章与《蓼萧》首章文势全相似。”
清代魏源《诗古微》:“《裳裳者华》,亦诸侯嗣位初朝见之诗,故与《瞻洛》(即《小雅·瞻彼洛矣》)相次。”
清代
方玉润《
诗经原始》:“此诗与前篇(指《小雅·瞻彼洛矣》)互相酬答。上篇既无可考,则此亦当阙疑。唯末章似歌非歌,似谣非谣,理莹笔妙,自是名言,足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