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惠渠,陕西省境内
褒河引水工程之一。是民国年间水利专家
李仪祉倡导修筑的汉中“三惠”水利工程之一。渠首位于陕西省
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北1公里
褒河谷口处。干渠沿褒河左岸与老
山河堰引水口相交,渠尾入
城固县段家沟,全长32.3千米,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于1937年开始建设,到1949年工程基本结束。截止1985年,灌溉面积达到1.62万亩。1971年后,
石门水库建成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因干渠渠首居石门水库枢纽南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
工程概况
褒惠渠,渠首位于陕西省
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北1公里
褒河谷口处。渠首由拦河坝、进水闸、冲刷闸、沉沙槽、排沙闸、引水渠闸组成。拦河坝为重力式浆砌石溢流坝,长135.3米,高6米,左岸设冲刷闸3孔,进水闸5孔,孔宽约2米。干渠沿褒河左岸与老
山河堰引水口相交,渠尾入
城固县段家沟,全长32.3千米,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
工程建设
褒惠渠是民国年间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修筑的汉中“三惠”水利工程之一。1934(民国23年),陕西省水利局长李仪祉视察陕南水利时,提出改建
褒河引水工程计划,但久议未决。1937年,
南郑县、
褒城县、
城固县三县人民再三请愿,才决定修褒惠渠。1938年陕西水利测量设计队初步勘测设计,1939年进行复测,9月组建褒惠渠工程处。1940年冬全面动工兴建,工程分两期。
一期工程主要为渠首枢纽和开通干渠,建浆砌石滚水坝一座,长135.3米,宽8.55米。沉沙漕一段,长443米,渠首砌护三段,总长1212米。干渠自渠首经河东店、宗营、李子沟、付家庙、狮子沟、洪沟河入城固县
文川河,全长32.3公里,市境内28.8公里。干渠下有支渠3条,斗、分渠46条,总长61.6公里。1942年3月,渠成试水,6月通水。
二期工程为整修加固已成工程,增修部分建筑物,至1946年竣工。两期施工共修各种建筑物80多座,投工115万个,完成土石方126万立方米,砌石2万立方米,总投资409万元。随着工程的逐年完善,至1949年,灌溉面积扩大到12.74万亩。
修缮加固
褒惠渠通水后,经8年运用,发现:滚水坝偏低,坝身局部脱缝,1949年大坝西端被洪水冲毁15米;干渠断面设计偏小,过水量满足不了需要;干支渠建筑物设计标准不高,部分工程亟待维修;灌区排涝工程不配套,1万多亩农田排水困难。
解放后,对褒惠渠全面整修,1950年10月,陕南水利管理局制定了褒惠渠工程整修计划,1951年3月至1952年3月,国家投资36.88万元,投工27.13万个,完成土石方21.59万立方米,整修改造引水、输水、分水工程68项,主要包括:
1.翻修滚水坝:1951年3月动工,次年3月完成。用工5.17万个,水泥480吨,白灰93.5吨,耗资10.74万元,移动土石方1.77万立方米,翻修后的坝高由原来的4.3米加至4.8米,坝顶设计过水深为5.27米。提高了防洪标准,加固了工程设施。
2.维修加固渠首控水设施:除对冲刷闸、进水闸的闸墩闸台加固维修外,并改建了闸房,用滑动式启闭机取代了绞车。1951年8月开工,次年3月完成。砌料石16立方米,片石62立方米,用工1854个,耗资0.53万元。
3.干支渠建筑物的改善及增修:褒惠渠初建时,干支渠建筑物多以青砖砌筑,只有个别为半砖半石结构。1951年4月,建筑物改善工程陆续动工,至次年3月,共改建52座,增建涵洞1座。投资13.89万元,用工4.77万个,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石方0.45万立方米,砌砖0.14万立方米,共用水泥214吨,白灰264吨。
4.干渠加高增厚:1951年11月至翌年3月,对干渠按5段进行加高增厚,提高了行水能力,共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耗资1.9万元。
5.二支渠改建:原二支渠利用山河堰旧渠,坡陡流急,蜿蜒穿行于沟槽中。由于管理不善,渠道断面失形,输水损失加大。1952年陕南水利局投资6.06万元,对旧二支渠进行了全面改建。改建后的二支渠与旧渠平行。局部裁湾取直,抬高了渠床,修建涵、闸等各种建筑物18座,完成土方4.7万立方米。土渠全长7.2公里,自武家沟经石马、七里、金华3个乡的18个村,灌溉面积2.4万亩。
6.新建干17斗:1957年由褒惠渠管理局勘测设计,新修了褒惠渠干22斗渠(今17斗),1958年冬到1959年春,又对其进行了整修。渠道总长21公里,穿越丘陵地区,跨汉中、城固两市县,地形复杂,工程比较艰巨。境内12公里渠道按三段施工:第一段由引水口到狮子沟倒虹洞出口,长4.12公里,设计流量2.5秒立方米,比降二千分之一;第二段从狮子沟倒虹洞出口至草塘,长2.4公里,设计流量2秒立方米;第三段从草塘至东沟,长5.5公里,设计流量1.2秒立方米。
渠道建筑物共16座,其中较大的有窑场沟,狮子沟倒虹2座,管径1米,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内流速1.53秒米,水头分别为18.6米和14.4米。干沟涵洞为砖石结构,设计排洪量41秒立方米。工程从1957年12月动工,1958年6月完成,总投资24.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25万元,群众自筹18.35万元,投工94.53万个,移动土方135.46万立方米,砌石0.41万立方米,砌砖0.22万立方米。1958年后,经逐年维修改善,沿干渠17斗又修建抽水站23处,装机420千瓦。发展抽灌面积2400亩。
7.改建一支渠:原褒惠渠一支渠系旧
山河堰的一部分,1940(民国29年)修建褒惠渠时仅将其稍加整修,承袭沿用多年,渠道弯曲流长,年久失修,灌溉效率不高,用水季节供需矛盾突出。1975年,根据灌区人民的多次要求,经上级批准,进行改建,同年10月动工,年底建成通水。改建后的一支渠,全长7.05公里,与干渠呈39度斜交。渠道引水口设于褒惠渠周宅2号桥100米。设计引水流量3.5秒立米加大流量4秒立米,渠底宽1.5米、深2米。西岸渠顶宽2米,东岸为6米,渠路结合,边坡1∶1,渠底比降二千分之一。自引水口至渠尾,按园田化建设统一规划施工,采用U型混凝土渠槽防渗结构。沿渠修燕尾式斗渠9条,设涵、闸和桥梁等建筑物66座,灌溉面积2.5万亩。与旧一支渠比较,新渠裁弯取直缩短了渠线,占地面积减少,维修管理方便,斗、分渠布局合理;渠线端直,渠岸与公路结合,利于交通运输;采用U型混凝土渠槽,防渗效果显著,渠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6,省工省料,抗外力性能好。改建工程共投资13.95万元,用工7.7万个,完成土石方8.06万立方米。共用水泥355吨,钢材12吨,白灰121吨,木材45立方米。
1971年后,石门水库建成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因干渠渠首居石门水库枢纽南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由石门局统一管理。原褒惠渠作为石门水库灌区的南干渠,石门水电站尾水退入原褒惠渠渠首灌溉原老灌区面积。1977—1978年,原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对原褒惠渠滚水坝进行改建,在原浆砌石坝顶增加2.0米厚度砼,并在新坝顶安装橡胶坝袋。坝袋冲水高2.5米,连同原坝共高7米,作为河床电站反调节池,有效容量38万立方米,灌溉渠系引水工程未变,后经改善引水流量,增加到21.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扩大到1.3万公顷。
工程效益
1942年通水,褒惠渠当年灌田8.4万亩。褒惠渠经逐年维修改善,设施效益不断提高,渠道引水流量从1949年的15秒立米提高到21.5秒立米。为调节灌区水量,陆续新修八里桥、狮子沟、黄坝堰等16座水库及塬上、武乡四级、东方红等42处抽水站,使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褒惠渠在境内的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75万亩增加到1979年的16.53万亩。截止1985年,灌溉面积达到1.62万亩,其中扩灌1.5万亩。
水利管理
1948(民国37年),褒惠渠的水费由褒惠渠管理局按年征收,一级田每亩收稻米1.1市斗(17.6斤),二级田每亩0.5市斗(8斤)。也可按市价折合货币交纳,逾期不交者,加征10%罚金,依照行政执行法强制执行。
解放后,本市国营渠道的水费征收标准由汉中专员公署确定,褒惠渠灌溉管理局按亩计征。1953年,一级田每亩年征14000元(旧人民币),二级田10000(旧人民币),水浇地6000元(旧人民币)。1956年对征收标准进行了调整,一级田每亩为1.8元,二级田1.4元,水浇地0.8元,全年一次计算,夏季每亩预征0.4元,十一月底收清尾欠,由银行协助代收,市政府检查。
1942(民国31年)褒惠渠建成,灌区实行轮灌制度,农民持水权证用水。灌溉季节,由管理局按面积编制分水表,明确干、支、斗、引渠用水量和各斗门启闭时间,通知水老、斗长、渠保遵循。同时规定,必须在水到渠尾后,才能由下而上依次轮灌。
1950年至1975年,褒惠渠灌区由褒惠局管理,1975年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更名石门水库南干渠,石门局在东干渠设有范寨、武乡、王家岭,南干渠设有崔家沟、二道关、铺镇等6个水管站,分段划片管理,主要负责灌区工程养护、岁修,灌溉用水计划的编制,推广先进灌溉技术,灌区水费征收,行水人员技术培训和组织整顿等。1960年设武乡区水管站,为集体单位,受武乡区公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