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扁麻(学名:Farinopsis salesoviana (Stephan) Chrtek & Soják)是蔷薇科、臭扁麻属植物。亚灌木,高30-1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幼时有粉质蜡层,具长柔毛,红褐色,冬季仅残留木质化基部。奇数羽状复叶,连叶柄长4.5-9.5厘米。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数朵疏生花;总梗及花梗有粉质蜡层及密生长柔毛。瘦果多数,长圆卵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
亚灌木,高30-1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幼时有粉质蜡层,具长柔毛,红褐色,冬季仅残留木质化基部。奇数羽状复叶,连叶柄长4.5-9.5厘米,
叶柄长1-1.5厘米,小叶片7-11,纸质,互生或近对生,长圆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倒卵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4-12毫米,越向下越小,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有粉质蜡层及贴生柔毛,中脉在下面微隆起,侧脉4-5对,不明显;
叶轴带红褐色,有长柔毛;小叶柄极短或无;托叶膜质,先端长尾尖,大部分与叶柄合生,有粉质蜡层及柔毛,上部叶具3小叶或成单叶。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数朵疏生花;总梗及花梗有粉质蜡层及密生长柔毛,花梗长1.5-3厘米;
苞片及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6-20毫米,红褐色,先端渐尖;花直径2.5-3厘米;萼筒倒圆锥形,肥厚,外面被短柔毛及粉质蜡层,
萼片三角卵形,长约1.5厘米,带红紫色,先端渐尖,外面有短柔毛及粉质蜡层,内面贴生短柔毛,副萼片线状披针形,长7-10毫米,紫色,先端渐尖,外被柔毛;
花瓣倒卵形,长1-1.5厘米,约和萼片等长,白色或红色,无毛,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雄蕊约20,花丝长5-6毫米;
花托肥厚,半球形,密生长柔毛;子房长圆卵形,有长柔毛。瘦果多数,长圆卵形,长约2毫米,有长柔毛,埋藏在花托长柔毛内,外有宿存副萼片及萼片包裹。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和
沼委陵菜(Comarum palustre L.)的区别,在于小叶片数较多,7-11个;幼茎、总梗、花梗及花萼均被粉质蜡层及柔毛(有时蜡层不明显);花瓣倒卵形,白色或红色,约和萼片等长,先端圆钝;瘦果有长柔毛;为亚灌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和喜马拉雅山;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大通县、门源县、循化县等)、新疆、西藏。生长在海拔3600-4000米的山坡、沟谷或河岸。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与处理:于9月下旬采集种子,采后及时晾晒,晒干后用木棒敲打,直至种子从种皮脱落,种子密生长柔毛,装袋后放置在通风干燥处保存。
整地和土壤处理:土壤以农田土为主,掺入10-20%的水洗河沙,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喷酒床面进行消毒,每平方米施入1.5千克农家肥和0.05千克复合肥,深翻并粑平,播种前苗床灌足底水,细致整地,耙平。
播种方法:播种时间为3月上中旬,在温室大棚内进行。播种方式采用低床条播或撒播,床宽1.2米,长5-7米。将种子与细土混合后均匀撒在条播沟及床面上,覆土厚度0.5-0.8厘米,播后轻微填压,喷壶酒水,用遮阴网覆盖,保持苗床土壤湿润。播种量为150千克/平方米。
栽培技术
灌水:播种后,育苗地搭遮阳网,根据温度与地墒每2天喷洒一次水,保持地表湿润不板结。播后35-40天出苗,待幼苗全部出齐后,可第1次漫灌浇水,根据降水及墒情每8-15天灌水1次。
施肥:幼苗出齐后,每隔10天要喷洒1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每15天喷酒一次2%的
硫酸亚铁溶液。在6-7月间追施1-2次尿素,每10千克/亩,初秋季节可追加施肥1次。
中耕除草: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松土,防治土壤板结。进入苗木速生期后,撤去遮阳网,清理苗床,进行全光培育。生长中期,适当进行间苗,苗量可控制在8-10万株/亩。8月中下旬停止浇水和施肥,促进苗木的木质化,11月初灌足冬水越冬,次年即可移栽。
病虫防治
臭扁麻苗期主要危害为
立枯病及
蚜虫,立枯病危害可在出苗后每周喷洒10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无病害时即可停止使用。蚜虫危害可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另外在播种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
主要价值
臭扁麻是优良的野生花卉灌木植物,同时也是适合优良的乡土树种。可应用于城镇园林绿化,荒山造林及林业生态建设。
植物毒性
中国新疆有记载羊食后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