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是
西安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入选首批
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历史沿革
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南宁教授领衔,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的培养,并于201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2018年11月,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
202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
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入选首批
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2021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发文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4个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
师资力量
据2024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34人次,企业教师63人次,来自
华为、
西北电力设计院、
中航锂电等行业龙头企及科研院所;为研究生匹配校内主导师、校内合作导师、企业导师、创投导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导师队伍共计187人,其中校内导师115人,校外导师72人,其中80%来自国有大型企业/研究所、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高新技术企业。
学院成立学位分委员会,分委会委员共23人,其中学科专家18人,来自9个学科;企业专家5人,来自华为、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
由
郑南宁院士担任责任教授。依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热质储能方向由
何雅玲院士担任责任教授,包括先进储能与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
何雅玲院士/
陶文铨院士)、先进压缩空气与抽水蓄能复合储能技术团队(
席光教授/王焕然教授)以及大型多能互补系统能量高效灵活转化团队(
严俊杰教授);电磁储能方向包括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研发团队(
徐友龙教授)、氢储能研发团队(
丁书江教授);储能系统方向包括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应用团队(
别朝红教授/
宋政湘教授)、储能系统集成(
管晓宏院士)。
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
卢秉恒、
蒋庄德、
李应红3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有教师19名(长江1人,青长1人,优青1人,博导11人),其中教授8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
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一附院院长
吕毅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
徐宗本、
赵红卫、
张平祥、
张心湜、
顾瑛、
王辰等多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
教学建设
据2024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新建或改造本研课程62门,其中项目课31门。
学术研究
据2024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举办 “未来创客论坛”“coffee hour”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学生代表面向全校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设置多个单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
据2024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1)建设未来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平台占地约1200平米,包括机械加工类平台、电类实验平台、医工学平台、《设计思维》课程医工学部分的实验平台,打造开放共享实验空间,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建设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海尔集团、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
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天通控股等9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总经费4.3949亿元。
(3)建设“大学生科创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入驻项目征集,总计14个师生共创/校企合作项目入围“大学生科创中心”一期建设,其中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
潘远志的“博志金钻”项目已完成入驻并投入使用。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