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委陵菜
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
西山委陵菜(学名:Potentilla sischanensis Bunge ex Lehm.)是蔷薇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圆柱形,木质化。花茎丛生,直立或上升,被白色绒毛及稀疏长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亚革质;小叶对生稀下部小叶互生,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茎生叶无或极不发达,呈苞叶状。聚伞花序疏生,有对生小形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钝或微凹。瘦果卵圆形,成熟后有皱纹。花果期4-8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木质化。花茎丛生,直立或上升,高10-30厘米,被白色绒毛及稀疏长柔毛,老时脱落。基生叶为羽状复叶,亚革质,有小叶3-5对,稀达8对,间隔0.5-1.8厘米,连叶柄长3-25厘米,稀达30厘米,叶柄被白色绒毛及稀疏长柔毛;小叶对生稀下部小叶互生,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0.5-3厘米,宽0.4-1.5厘米,边缘羽状深裂几达中脉,基部小叶小,掌状或近掌状,分裂,裂片长椭圆形,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圆钝或急尖,上面绿色,被稀疏长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边缘平坦或稍微反卷,沿脉伏生白色长柔毛及绒毛;茎生叶无或极不发达,呈苞叶状,掌状或羽状3-5全裂;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被白色长柔毛,茎生叶托叶亚革质,绿色,卵披针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
聚伞花序疏生,花梗长1-1.5厘米,有对生小形苞片,外被稀疏柔毛;花直径0.8-1厘米;萼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副萼片狭窄,披针形,比萼片短或,几等长,外面被白色绒毛和稀疏长柔毛;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钝或微凹,比萼片长0.5-1倍;花柱近顶生,基部稍微膨大,柱头稍扩大。瘦果卵圆形,成熟后有皱纹。
近种区别
西山委陵菜在小叶形状、小叶片分裂宽窄及大小上变化较大,这些变化甚至不少表现在同一株植物上,但西山委陵菜花茎、花梗、叶柄及叶下面和萼片外面均密被白色绒毛及稀疏长柔毛,叶质地较厚,小叶片深裂,茎生叶极不发达等特点可与其近缘种相区别。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3600米的旱山坡、黄土丘陵、草地及灌丛中。
西山委陵菜东起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经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向南可分布到秦岭北部山地。其分布区内年降水量在150-550毫米,>10℃的积温在2000-3000℃,海拔350-1800米,土壤类型多样。
西山委陵菜为典型旱生杂类草,常常为石质或黄土丘陵、山地灌丛草原的伴生种,在群落中常与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及一些蒿属植物(Artemisia spp.)混生。有时它也出现在小半灌木及丛生禾草荒漠草原的局部地段,与冷蒿(Artemisia frigid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乳白花黄芪(Astragalus galactites)等植物伴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
生长习性
西山委陵菜的生育期较短,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5月下旬至6月下旬开花,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熟,10月中、下旬枯黄,生长期170天左右。
西山委陵菜为矮小草本植物。株丛中以基生叶为主,茎少数,平均单株有茎2-5个,且均形成生殖枝,株丛直 径10-15厘米。其再生能力较弱。西山委陵菜根系粗壮,较地上部发达。主根入土深度一般15-25厘米;侧根5-9个,长20-25厘米不等;根幅约10-25厘米。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西山委陵菜为低矮下繁牧草,根蘖繁殖能力较强,因而适合放牧利用,并具有较强的耐牧性能。其适口性因生长阶段而异,春季萌发阶段,为各类家畜所喜食,随着继续生长,其适口性减弱,而进入枯草期,适口性又有所增强,为山、绵羊,马,牛,驴所喜食。
西山委陵菜的营养价值较好。生长前期粗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依生长发育阶段呈递减趋势;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也较高。西山委陵菜的可消化粗蛋白质含量较低。
西山委陵菜含花粉较多,为良好的蜜源植物,对蜂群繁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数据缺乏(DD)。
参考资料
西山委陵菜 Potentilla sischanens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西山委陵菜.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08:3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