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赏功钱,最早见于清代
光绪末年的四川
成都,至民国时期,已相继见有金、银、铜、铁四种材质,并被数位
泉家所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西王赏功钱大多捐赠或出售给各级国有
博物馆,一些泉谱著录有拓本。
马定祥先生认为:“金钱发现二枚,一枚早年被镕,另一为蒋伯埙旧藏,金色淡黄,珍。”第 1 枚金钱,于清光绪末为四川成都张扫巴所得,却镕钱得金。
罗伯昭先生详述此事:金质者,则闻而未见。据友人云:光绪末,成都市上五洞桥一冷摊,悬一旧
铁钱,大似
折二,已累月矣。有张扫巴者,扪之而柔,知其非铁,以八十文买之,视其字,西王赏功也。持归,磨其轮,赫然赤金也,欣欣然,夸侪辈曰:吾无意得一金钱。闻之,泉贾惊集其门,求观,则彼已镕之,得金二钱余重,泉贾顿足叹曰:若不镕,值黄金二十倍!张瞠目丧气,后悔者数月。第2枚金钱,据学者考证,“传世另一枚金质西王赏功钱为泉家蒋伯埙先生所获。
蒋氏于1927至1932年入川工作,任职于四川重庆邮政局,在此期间在成都获得此品金质 ‘西王赏功’钱。1937年抗战爆发,在杭城沦陷前夕,蒋氏随省邮政局撤至
浙南丽水县邮局工作,离开杭州故居时,他把多年积集的
金银币、
古钱等埋藏于
桃花弄故居地下,其后全部被盗失去,该枚金质 ‘西王赏功’钱可能也在这时失掉,从此杳无踪影。” 事实上,这枚金钱并未丢失,一直为蒋伯埙先生所藏。1961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以下简称 “历博”)通过上海文管会,想收购这枚金钱,历经曲折,仍未如愿。1963 年,蒋伯埙先生将收藏的大部分古钱捐献、出售给
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 “上博”) ,其中的
西王赏功金钱被上博收购,现藏该馆。
明朝末年
起义军首领
张献忠于
四川铸造,有金、银两种材质。另有铜、铁质钱,但根据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
彭山区江口张献忠沉船遗址发掘判断,铜、铁质钱应为后世臆造。金质的西王赏功花钱直径5.02—5.04厘米,厚0.2厘米,重35.71—53.56克。银质的西王赏功花钱直径和厚度同金质币,重量33—35克。1644年,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
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改元
大顺,铸有“西王赏功”
大钱,分金、银、 以奖励有军功者,存世极罕见。清朝统治期间,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更别说是西王赏功之物)定会被灭门
九族,在西王称王的几年已是珍品,极少将领珍藏拥有,历经370多年尚未闻有人目睹西王赏功的真容。相传西王赏功做工精细,字体刚劲优美。
西王赏功花钱存世罕见,早年所知金、银皆为
孤品,后又在
眉山市有新的发现,珍罕程度已不如从前,2011年
嘉德春拍出品金质、银质西王赏功各一,金质
成交价格230万元,银质以55.2万元成交。金银铜三品仍然为珍品,根据出水情况,银质稍多,金和铜均罕。根据
品相成交价维持在数十万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