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灰长臂猿
长臂猿科长臂猿属动物
西部灰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abbotti):长臂猿科、长臂猿属灵长类动物。体重4-8千克,体长440-635毫米。体毛着色通常是鼠灰色,头顶部和胸部的毛发比身体的其余部分更暗,有浓而密的白灰色眉纹。没有尾巴。像其他长臂猿一样,具有极长的手臂和手指。在树间游动摆荡时靠此给予相适应的助手。
动物学史
西部灰长臂猿曾经被认为与灰长臂猿同种,但研究表明这是不同的物种,由于其形态和遗传的独特性而被提升为物种地位。IUCN红色名录和美国哺乳动物学家协会也认可这种分类定位。然而,它们仍然可以在分布的范围内相遇的地方杂交。
形态特征
西部灰长臂猿属于体型较小的猿猴种类。体重4-8千克,体长440-635毫米。皮毛颜色几乎都是鼠灰色,通常只有头顶部和腹部区域深色。外貌通常与灰长臂猿相似,但后者通常呈银灰色,其眉带和面环的下颏部分通常轮廓分明且非常浅,有时为白色。有臀垫,长犬齿。拇指的基部从手腕而不是手掌延伸,这可以扩展运动的范围。
没有性别大小二态性。它们具有简单的臼齿,其特征是低而圆的牙尖和宽阔的牙槽。门牙相对较短,但很宽。雌性和雌性都有长长的匕首状犬齿和刀片状的下前前磨牙,用于磨锐上犬齿。鼻子短,脸浅,眼眶大,边缘突出,眼眶间距宽。头是球形的,没有颈嵴。只是偶尔会形成矢状嵴。下颌骨浅且有宽阔的升支。长臂猿的肢体比例相对于灵长类动物的体型,它们的前肢最长,腿也很长,有长而弯曲的细长手指,以及长长的肌肉发达的脚趾和拇趾。长臂猿是一直有坐骨胼胝体的类人猿,雌性也表现出小的性肿胀,在发情周期中会改变形状和颜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原生和次生半落叶季风林、龙脑香林、热带常绿林和伐木林(有一定的耐受性且仍保留果树的条件下)。它们的食物包括嫩叶、果实、花朵和昆虫。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于婆罗洲西南部(砂拉越州南部和西加里曼丹省)、卡普阿斯河以北以及砂拉越的斯帕奥(Saribas)地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2016年的数据表明,灰长臂猿和北部灰长臂猿的种群数量约为100,000只,因此,保守估计西部灰长臂猿可能有30,000-45,000只成熟个体。然而,严重缺乏该物种在非保护区或小森林地区的数据,这些地区也可能有可存活的种群。
从1973年到2017年,婆罗洲总体上每年平均损失1%的森林覆盖率(Gaveau等人,2014年、2018年),而2019年的全球森林观察数据表明,这一速度近年来有所加快。如果条件不改变,在上一代和随后两代(45年)的过程中,该物种的范围内可能会丧失近75%的适宜栖息地。持续的狩猎也将导致数量下降。
主要威胁
受到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原因是农业种植园的扩张、木材的皆伐以及在较小程度上的选择性伐木,所有这些都因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森林火灾而加剧。
参考资料
Abbott’s Gray Gibbon Hylobates abbotti.The IUCN Red List.2022-02-01
Hylobatidae.sciencedirec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10:5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