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出自
宗密之普贤行愿品疏钞
四种念佛之一。
观想概述
坐禅
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
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
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此谓修‘九想观’,能断淫欲。又
观无量寿经之修‘日观’等,能方便入极乐
依正之真观。
密教于初发菩提心之行者,亦屡设种种方便之观想,如观想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观想而去除妄念,信乐倍增,进而以有相入无相,泯除一切
能所差别之见,体证万法平等,而与本尊相应。[安像三昧
仪轨经,大日经疏卷十一、卷十四,大
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下持诵法则品]
观想念佛
端正身心,观想
佛身相好庄严,称为
观想念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
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
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
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可灭除
无量劫之罪。此外,观想
念佛又有一相观、多相观、全相观之别。
观想方式
首先要知道,所谓“观想”,是包含了“观”和“想”两种不同的概念。先“想”,想专一后,自然就“观”出来。就
五阴来说,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识”中第三个“想”阴的功能,想纯熟了,在第六“识”的带质境中呈现出“观”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识”之
大圆镜智,则就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了。就五遍行来看:先藉“作意、触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专一,达到“
心一境性”时,即达“
精思入神”的境界,则“观”境现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现出影像。
相关图书
中曾经对观想和修持方法作了两种归纳:一为“有分别影像”,一为“无分别影像”。譬如密宗的各种观想,以及
白骨观的修法,都是先藉意识的“有分别影像”起修,也就是先经过“作意”,和“想”的专一修持,等到“观”想境界现前时,就是“无分别影像”的境界了。
一般修学
显教或密教的行者,碰到的第一个关卡就是“如何观想”,如果不懂得观想的要领,则一切的修行皆无法契入。在
密宗的身、口、意
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为一个人要有所行动,必先有思想,然后再表现言语、行为上,而要改变一个人,也必须先从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
手印、咒语、观想来调整我们的身心,进而契入
真如,其中的观想就是意密,观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观想就是把心静下来,然后用脑筋去幻想一样东西,从没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观想莲花为例,有人会以
莲花池或图片中所看到的莲花,甚至凭感觉去想像,集中念头硬是把它想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发光,最后这朵莲花似乎是用心灵的笔把它构成
线条稿一样,可是毫无生命。其实不应该这么拚命的想,也许还没让莲花发亮,你的头就已经发胀,按着身体会不舒服,而且脑筋也会非常疲惫,曾经有人反应: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为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后还要花这么重的精神负担去修一座法,他宁可继续工作,也不敢
上座修法。这是因为他的观想要领错误,所以会觉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脑筋去制造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圣如意轮观世音菩萨、种字……等等,必定会浪费很多
精神力,甚至身体也会不知不觉的蹦紧,经过一、二个小时后下座,由于肌肉长时间处于绷紧的状态下,整个人会非常疲惫,一点
法喜也没有,这种执相的修法并不正确,跟打妄想是没有两样的。
十六观
即十六种
观法。出自《
观无量寿经》。又作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妙观、十六正观、
十六观门。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一)
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
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
琉璃想。(三)
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
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
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
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五)宝池观,又作
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
念佛、
念法、念僧。(六)宝
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
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
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
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七)
华座观,又作华座想。
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
菩萨像观、像想。
观想一
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
真身观,又作佛观、
佛身观、遍观一切
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
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
大势至观、观
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
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
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
真佛、
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
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
九品。
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
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十五)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
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
恶业,然临终遇
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慧远之
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将此
十六观大别为二类,初之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观彼之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之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再次一门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
智顗之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分之为三类,初之
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之往生。慧远诸师皆以此十六观为
定善观法,善导则称唯初十三观为定善,后九品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观为依报观,次六观为正报观。[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玄义分、
十六观赞、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一、佛祖统纪卷 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