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汉语成语
言不由衷(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言不由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又对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成语寓意
现代社会中,戴着伪善的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也大有人在,在欺骗他人的同时,也同样被欺骗着,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有人说:“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是让人身不由己,言行不一。”那些口是心非的话,既是对自己的不诚实,也是在轻视别人的智慧。成语告诉人们,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人也一样,如果你对他真诚,那么他也会对你真诚。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元·脱脱宋史·何铸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梁武帝》:“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风云未能衰止,而言不由衷、无实不祥者,盖亦鲜矣,则(苏)绰实开之先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现代·蒋子龙《血往心里流》:“虽然大家见了他都陪着笑脸,甚至说几句言不由衷的奉承话,但他一转身,后边就有人骂他。”
成语辨析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与“口是心非”意义相近,两者都指心口不一致的意思;区别在于“言不由衷”多形容说话不坦率,有时也含虚伪、欺骗之意,但语意较轻;“口是心非”多形容虚伪、欺骗的言行,语意较重。“言不由衷”指心口不一,说话虚伪敷衍,含贬义;“有口无心”指说话冒失、随便,是中性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08:3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